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前景 >> 中国原子弹爆炸57周年,那些年不为人知的
年10月16日
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这一成就有力地打破了
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这一天
大批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苦努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
很多人的名字可能已经逐渐被忘记
今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7周年
让我们重新拾起回忆
去看看那些站在聚光灯之后的人们
一起向他们致敬
“原子弹”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
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向全党发出要“钻现代化的国防”“钻原子能”的号召。
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成立,我国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均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中。研制原子弹任务十分艰巨,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进行理论计算工作。饥饿难耐的时候,有的人拿酱油冲一杯汤,有的人冲一杯糖水。“加餐后”立刻又埋头科研工作。
年1月,高浓铀研制成功;5月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加工出合格的原子弹部件;6月6日,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比一模型爆轰试验。
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
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而努力的人
铀矿是核工业的“下锅米”,制造原子弹,首先要从原材料——铀,说起。众所周知,铀在天然铀矿中含量仅0.72%,经过计算,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吨高品质铀矿石。
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块铀矿石采自广西。那时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领导了三支勘探队,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到哪里简易帐篷就支到哪里。几个月后,勘探队终于在广西采集到了第一块铀矿石,而为了这块将要开启中国核发展道路的石头,十几名勘探队员付出了生命。
这是一段饱含着理想与信念、浸泡着艰难和奋斗,铸就了中国核军工史上一座座丰碑的历史。到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全国已陆续在湖南衡阳、江西上饶、内蒙古包头等地建成了多座国有大型厂矿和不计其数的公社、生产队自办小矿,开足马力进行着核材料生产。
在这些矿山、工厂辛勤劳作的工人数量,至少在10万人。
他们的名字,大多已湮灭无闻。如今,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铀矿石的人们已经离世或正在老去,但他们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却让人们难以忘怀。
找到铀矿石,还需要加工提炼才能成为原子弹所需燃料。可当时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二机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建立大队水冶厂,任命刚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他半年内制取出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原料。
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虽然跟着苏联专家学习过一年,但是他们对我们很多都是保密的,从来没提到过铀是怎么从矿石里提取出来的。”王明健说道。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以继日研究试验。有一天,王明健在澡堂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试试给铀矿石‘洗澡’的方法提取铀?”
就这样,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不锈钢和塑料的情况下,王明健从老一套炼铀方法中解脱出来,创造了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作“土法炼铀”。
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
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
“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从这以后,王明健一直深感愧疚。
在那段紧张的时期,他带领着50余名工人夜以继日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和王明健在一起,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玩命啊!”助手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试验中,王明健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
年4月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出“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然而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的贡献闭口不谈。
直到年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那些隐姓埋名此生无悔的科研人员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离不开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现在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放弃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生活,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我们熟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接受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他离开了家,离开了孩子,隐姓埋名28年。
一次实验中,他不幸受到核辐射,身患癌症。在与妻子团聚后仅一年,年7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邓稼先的老师王淦昌亦如此。年,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作。年4月1日,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受邀与刘杰部长和钱三强见面。谈话中,他们二人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中,王淦昌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这六个字虽然不长,但足以气壮山河。
自此,王淦昌奔赴一线,全心全意投入到研制核武器工作中,在中国科学界整整“失踪”了17年。他化名“王京”,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断绝一切与海外的关系,家人和他通信就用这个名字,地址是某某信箱,什么单位、在哪里工作一概不知。一年除夕夜,邓稼先与他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在研究原子弹并将其成功引爆这个长长的链条上也出现了不少女性科学家的身影。王承书,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也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她本可以追逐诺奖,却为了研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返回祖国,从此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年3月,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调她去厂参加高浓缩铀的分离研发工作。王承书欣然答应。同意的背后意味着她要从此隐姓埋名,离开丈夫和儿子,再也无法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就这样,在此后的17年里,她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连她的丈夫、儿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里。
年1月14日,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天。
由于长期操劳,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当时,王承书已收到病危通知,她留下遗嘱: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年6月18日,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王承书走了。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她隐姓埋名30多年一直到去世。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像邓稼先、王淦昌、王承书这样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了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放弃在城市中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全国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他们在曾经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岭,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
用生命拿到原子弹爆炸试验数据的人们
核试验最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就是分析核装料的裂变燃耗,据此可以确定原子弹引爆后是否发生了核爆炸及核弹的威力,从而可检验核武器的设计水平。
所以爆炸当天参加核试验的,除了组织核爆这条战线,还有一支大队人马是负责核武器效应试验的工作队,包括核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和总后、空军、海军、装甲兵、防化兵、铁道兵、工程兵、炮兵等10个核效应大队。
他们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实测手段和方法,摸清核武器在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的毁伤效能和破坏规律。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人民解放军空军奉命先后出动飞机14架,飞行架次,圆满完成了空中运输、烟云取样、空中摄影、爆炸剂量侦测、进入沾染区观察爆炸效果、防空警戒等重要任务。
在这些任务中,烟云取样可谓备受瞩目。因为这次爆炸是否成功,威力到底如何,这些疑问的答案,都需要通过对蘑菇云样品进行科学分析测定来解答,烟云取样工作则是样品分析工作的第一步。
在原子弹爆炸前一天的空军誓师大会上,机长郭洪礼代表机组人员庄严宣誓:“只要飞机螺旋桨在转,人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
任务当天,机长郭洪礼驾机冲入蘑菇云“头部”。飞机在蘑菇云巨大的气流中被抛上抛下,几乎失控。八九秒钟后,飞机终于穿出烟云,采样工作结束。这时,意外出现,收集的剂量不够。郭洪礼丝毫没有犹豫:“再来一次!”于是飞机第二次钻进蘑菇云,终于获得了足够剂量的核裂变样品。
飞行员这样说:“在执行任务之前,我们6个人都做好准备了,就没想着活着回来!”
这项任务用“艰巨”“光荣”“危险”等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准确地说,这是胆与识的较量、智与勇的结合、生与死的考验!当年穿越蘑菇云的飞机如今静静地停放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默默见证着那一代空军人为中国核工业作出的努力与奉献。
致敬,那些幕后英雄人民不会忘记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付出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科技工作者、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民兵……
他们的身份,消隐在一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面孔,在宏大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贡献,他们的才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和铭记。
今天,我们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