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他们从基层一线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22/9/19 20:09:20   

何琳:30多年专研潜艇“隐声术”

“水下杀手”潜艇,靠隐蔽自己消灭敌人,但致命弱点是噪声。海军工程大学舰船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何琳教授,从年至今,从事舰船降噪技术研究30多年,为我国舰船噪声大幅降低做出重大贡献。

当时,国内大多数舰船的减振设备都依赖进口或研仿,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保障也受制于人……“潜艇噪声太大,就会被发现,成为‘活靶子’。”何琳的忧虑,正是部队指挥员心中的伤痛。他暗下决心,向潜艇声隐身技术发起冲击。他主动申请承担了潜艇隔振装置的研制任务,带领课题组经过上百次调研、上万次实验,最终攻克了某潜艇隔振降噪技术难题。

某种介质隔振是世界上一门新兴隔振技术,能让数十吨甚至数百吨重的动力机械漂浮在介质层上。何琳瞄准这一世界难题,进行深入论证,研发出系列产品。几年前,某型潜艇减振降噪急需研制一种低噪声、低摩擦系数的轴承。征得上级机关同意后,何琳决定自主研发这种轴承,最终一举突破了轴承材料和结构等关键技术,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

年和年,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两次签署通令为何琳记二等功。他带领的团队获年国家某国防重大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带领的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0项。其团队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创新群体奖。他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28名,硕士29名。

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通讯员熊峰

张联盟:最具亲和力的材料大师

“以后我们毕业,也可以说是从院士组出来的学生了,感觉特别自豪。”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武汉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们一早就听说张联盟教授当选院士的好消息,个个高兴得很。

博士生吴传栋说,张联盟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对实验产品的精度、平整度等要求非常高。但为人却很有亲和力,和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能抓住要害,话语也不尖锐,容易让学生接受,“有次我在实验室待晚了,碰到张教授来巡检,他轻言细语地和我聊了很久,令我十分感动。”

据介绍,张联盟出生于年,天门人,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国防学部委员以及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等。

他创建了我国首个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建成了我国唯一的梯度飞片材料的生产、供货基地。功能梯度材料已在热核新能源、船舶、航天航空、兵器、生物医学、汽车、光电磁学等多个国防、民用高新领域获得广泛、重要应用。

近年来,张联盟攻关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热应力缓和功能梯度材料”“密度梯度材料”“阻尼/模量梯度材料”“防隔热一体化梯度材料”等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满足我国多个重要国防工程中对梯度材料的极端、苛刻要求。楚天都市报记者揭明玥通讯员邹星

谢先启:创建“精细爆破”理论体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工程爆破行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尽管硕果加身,但谢先启至今常奔波在工程一线。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前往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被告知谢先启在外出差。“他确实太忙了。”熟悉谢先启的人士告诉记者。

年,谢先启出生于洪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地雷爆破专业毕业不久,他回到武汉,参与江城建设,一步步成长为武汉航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目前还兼任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轮值)等职。

此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率先提出并建立的“精细爆破”理念,成为重要基础。据介绍,以往爆破时建筑物倒地就算成功,“精细爆破”则能控制建筑物的倒塌方向、角度、范围,敏锐地计算出爆破的有害程度。

今年1月21日,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19栋楼房10秒内爆破成功,这是国内外最大的建筑群楼爆破,倒塌时间精确到毫秒。而在年5月,堪称“全国桥梁第一爆”的3.5公里长沌口高架桥,24.77秒钟瞬间“卧倒”,爆破现场响声还不如普通鞭炮大。这两大爆破的“操盘手”均为谢先启。

从业至今,谢先启主持完成国内各类爆破工程余项,无一失手。依据这些项目,他带领团队提出了精细爆破理念并构建了其技术体系,为推动工程爆破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武汉市首次举行科技奖励大会,谢先启荣获年度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获奖金万元。随后,他将这笔钱全用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楚天都市报记者林永俊魏铼

马丁:破译汉族宫颈癌遗传“密码”

马丁是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教授,是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年)和“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年),是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机理及分子阻遏领域研究专家。

私下里,马丁教授最爱“手术匠”的封号。“一上手术台就是昏天黑地一整天,手机不接,饭也顾不上吃。”他的同事这般说。

“年轻医生需要我一个一个地带出来,偷不得懒。”科里的统计显示,马丁教授最多时一周做过27台手术。熟悉他的人知道,要找马丁教授,只能在快下班时间,去他办公室蹲守。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数据显示,其死亡率逐渐上升为妇科肿瘤首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5万人,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趋向于年轻化。

马丁教授提出精准筛查宫颈癌易感人群的概念。为捕捉中国人群的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基因,他带领团队联合浙江、上海、湖南等地数十家医疗机构收集样本,3年内检测个中国汉族样本,发现了中国人11个全新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同时,又在全国收集了宫颈癌家系进行检测分析,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证实了宫颈癌遗传易感性,阐明HPV感染只是宫颈癌发生的外因,真正发病取决于内在的遗传特征。

目前,马丁教授和其团队在全国多个宫颈癌高发区建立研究基地,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验证和长期随访,促进宫颈癌早期预警、早期精准筛查和早期无创治疗的方案完善,对中国宫颈癌的风险预测和预防、筛查易感高危人群,个体化治疗、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通讯员王潇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4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