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小说深水爆破十九

发布时间:2023/3/14 17:15:38   

文/刘宏宇

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著有《管的着吗你》《往事如烟》《红月亮》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笔、主创多部影视剧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谍战剧)、《危机迷雾》(38集谍战剧)已在央视、北京大台播出,《婚姻变奏曲》(30集情感剧)、《阿佤兄弟》(电影)已拍摄完成。

46

夜幕降临时,堃仔医院各要害处。木秋月赶到高玥为于彤菲养病特别提供的位于锦绣湖景区度假村边缘临湖的私人别墅,把阿南至今下落不明、医院、医院各出入口和通道都被把死、医院达成经济赔偿协议、医院范围内寻找、堃仔料到阿南饥寒交迫过不了今晚就会现身等一系列情况,一一报告给于彤菲。

在高玥安排的精心护理下,大伤元气的于彤菲虽仍很虚弱,但已呈明显好转趋势。

刚刚恢复神志的时候,她见过高玥一次,吃力地表示感谢。高玥淡淡跟她客气一下,嘱咐安心调养,就走了,之后再没见过。木秋月回来后,高玥派去照顾她的医护,当日被木秋月安排的人顶替,这座别墅,基本上等于全部归她使用了。

就“于彤菲案”,尹国彬本来打算做“针对性反击”,即就该案本身,以正面姿态强势应对,他还跟吴为特意攒了个总共四个主体步骤、并算不上完整的行动计划。

当时,吴为就对这种“硬碰硬”的打法皱眉,可尹国彬却没那么多顾虑。

“硬碰硬”更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也能彰显“清白”的“底气”——挑起该案的那份匿名资料里,涉及于彤菲的部分,真假难辨;涉及杨帆的部分,尹国彬自认为基本属于捕风捉影;涉及钟岩和他本人的部分,他则很明确地知道,完全是生拉硬拽、无中生有。所以,理论上讲,“硬碰硬”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当然,尹国彬也明白“硬碰硬”的风险,因而也理解吴为的皱眉。

首先是材料本身——捕风捉影也好,生拉硬拽无中生有也好,他们自己知道,可别人不知道。既然有人举报,就要查。无数经验教训告诉他,“查实”某件事“存在”固然有难度,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还是比“证明”某件事“没有”要容易得多。

其次是“匿名”的举报方式——调查者对“匿名”方式的理解,可以是认为举报人“不想负责”甚至“怀有恶意”,也可以是认为举报人“害怕打击报复”;前者倾向“保护”被举报者,后者倾向怀疑被举报者;这种区别,类似法律中的“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

经验性地看,举报情节涉及高层领导干部和“作风问题”时,调查者更习惯“有罪推定”;举报材料中虽没明确提到尹国彬跟于彤菲的非正常关系,但通过于彤菲牵涉尹国彬的叙述逻辑本身,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这样,案件就是“作风问题”和“高层领导”的“综合”,滑向“有罪推定”实在太容易了!更麻烦的是,当下,由最高层一杆捅到底的反腐强势,也显然会将调查强有力地引向“有罪推定”。

“大气候”会合“小情况”,想侥幸被“无罪推定”,实在希望渺茫。这样的话,调查者会更容易认为或说必然认定“匿名”是因为害怕打击报复。

在这样的认为、认定之下,材料中述及的内容,会更有力地占据“先入为主”优势,其“原始可信度”甚至会高于“实名举报”!相关调查,也势必会更令被举报者狼狈。

再次,如果调查者不敏感“匿名”的“含义”,或者小概率地倾向“无罪推定”,当前“大气候”下,“挂起来”甚至干脆不了了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可能“双线作战”,一手调查材料述及情节,一手查材料来源。

这无疑会拖长调查过程,波及更多方面更多人,被举报者“名誉受损”、被“捆手捆脚”之势也就必然更严峻,“节外生枝”概率大大提高!

所以,肯定,“硬碰硬”不是最佳方案。可开始时也没能想到其他办法。

按那个不完备的“四步计划”,于彤菲是绝对的“主角”,需要“担大纲”。对此,尹国彬是不能真正放心的。虽然除此之外还有个“不安定因素”——向阳,可尹国彬并没对应着也有那么多担心;他觉得向阳比较好操控,就算出什么纰漏,也容易补救;他甚至想通过这个事“锻炼”并“正式收编”向阳;所以一开始,他很赞成向阳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进入战队”,跟闻九庆“搭伙”,“顺着”调查者的思路走,边走边“摸情况”。

他想好了,万一在过程中,向阳实在“不上路”,可随时择机把他“撤下来”。归根到底,尹国彬认为,向阳的“问题”好解决,甚至严格讲都不能算是“问题”。

整件事中,最大的“风险点”,还是于彤菲!

于彤菲的个性、社会地位、跟尹国彬的关系,可以说个个都是“炸点”;不管哪个角度出问题,都可能诱发意外变故,还可能很严重!一旦出问题,即使匿名举报材料里涉及她的部分都是胡编乱造(可能性不大),也保不齐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硬碰硬”的“战略”下,无论计划怎么完善、应变,首要的关键,都是绝对有力、有效地牢牢把控住于彤菲!

于是,就有了于彤菲高调返乡、用替身在外招摇、本人置于尹国彬秘密严格“保护”之下、木春花顶替木秋月高调离开坪川、木秋月秘密往省城“斡旋”等一系列步骤。

正如那个“四步计划”所设计的,于彤菲“高调返乡”的首要意图是引发“震动”效应——通常,被举报的涉案人,得到消息后会“逃避”;不逃避,反而摆出“迎战”架势,不仅会使调查者犹疑、适应、调整,从而为“反击”的谋划、准备赢得时间,也多多少少会让暗藏的“对手”含糊一下,甚至有可能引发他们“额外的动作”——只要出招,就会有破绽。出招越多,破绽越多!

尹国彬实在想看看对手如何反应于彤菲的高调返乡。

如果他们傻到会认为于彤菲没收到“风”,恰巧这时候往枪口上撞,因而“冒进”,那就根本不配跟他斗!

如果他们没反应,两种可能,一是识破了他的意图,生生熬着他,等他耐不住了再出招;二是真如他所料的那样,有点儿含糊了。

如果是“二”,尹国彬认为也不难对付;就怕是“一”!

真是的话,就成象棋里的“对车”了!进退两难!

“高调返乡”的另一层意图,是出于整个“战局”的“全盘考虑”——以于彤菲的影响力和常驻一线城市的状态,想在“事发”前“躲开”,可谓轻而易举;想在“事发”后“恶意逃避调查”,也未必很难。可如果那样,她就会一直背负怀疑,包括材料中述及的案情本身和她与尹国彬或“尹氏体系”重要成员的“暧昧关系”;这些怀疑,会发酵成“可能的事实”,把调查引向对被牵涉的“尹氏体系”极其不利的方向。所以,从“大局”出发,于彤菲不能“逃”!既然不能“逃”,就索性大张旗鼓“迎战”!

尹国彬把“对手”假想成卢世安。不然还能是谁呢?他几乎认定卢世安,只是不能确准卢世安就是“总指挥”,还是其背后另有高人。

以他对卢世安的了解,“高调返乡”这招出了之后,必定会有反应。

他很难估计那个反应会是什么,所以设计了“定势”对策,让回到坪川之后的于彤菲充分“曝光”,引起强大“社会效应”——尹国彬、钟岩、杨帆,都是党员干部,有组织有纪律,遇到事情,该怎么着就得怎么着,没商量!可于彤菲是公众人物,不官不商,不属于任何组织,往大里说,属于“全国人民”,随便在哪儿随便跟谁“公开”说几句话,甚至只是多露几面,就能引发民间“地震”。她是涉案“主犯”,相关调查不可能越过她直接就奔“尹氏体系”来。所以,只要“造势”成功,针对“尹氏体系”的公开、损失“名誉”、捆手捆脚的调查,就会很被拖延下来;至少,在匿名举报材料的来源没有明确的可追溯线索之前,不会真正展开!

这就又争取了一些时间。

为防对手“狗急跳墙”,也是怕于彤菲由于个性原因节外生枝,高调返乡之后的“曝光”,要用“替身”,而于彤菲的“本尊”,则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尹国彬手里;既是保护,也是约束,同时也可腾挪出私下修订、细化后面行动计划的时间和空间。

为不使替身漏兜,木秋月设计了“车祸”、住院治疗的方案,既让“菲菲”处于公众视线之下,又不让她有“发言”的机会。

尹国彬对这个方案很满意,但还是象征性地向于彤菲表示出“一定要伤人吗”的犹疑,于彤菲一句“那你说怎么办”顶回来,他马上就说“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

至少,到这步,一切设计都还算精细,甚至可堪“完美”!

接下来,按原本计划,该进入”攻坚“阶段了。

为确保“基础牢靠”,尹国彬已经做好一系列安排,并通过闻九庆杨帆得以完整的执行。

可谁能料到,突然之间,一下冒出一连串变故——向阳母亲病逝,向阳险些“脱钩”;于彤菲流产大出血,预想中要一起做的针对匿名举报材料的核对、变通、转嫁的大把“工作”被迫“无限期拖延”;尹一鸣强暴马丽,又使相关调整、适应动作遭遇严重困难,被迫裹挟了高玥,多出了一个“事故点”;“焚杀案”及《坪川时报》那篇《荒地焚杀神秘莫测》,把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5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