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向南进攻,揭开美国陆战一师的谎言,看

发布时间:2023/1/24 18:26:34   

年11月6日,就在 次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在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的指示下,联合国军随即向北对 及朝鲜人民军进行试探性进攻,其目的在于:

一,将西线战场推进至嘉山里、古城洞、德川及宁边一线,而后分别向中朝边境的碧潼、楚山方向前进, 陈兵鸭绿江。二,在东线,由 直接指挥美第十军(辖美陆战一师)从 地区向江界方向前进,后陈兵中朝边境之满浦及图们江一线。对于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时任 总司令彭德怀审时度势,迅速做出应对之策。

对于西线,彭德怀调集第38、39、40、42、50、66军共六个军的优势兵力,采取中间突破,穿插分割的战术,意图将西线联合国军围歼在清川江一线。而对于东线,则由新入朝的第九兵团负责。

图丨时任中国 总司令彭德怀

第九兵团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20、第26、第27三个军,司令员宋时轮。

关于东线,早在 次战役还未结束时,毛主席就曾给彭德怀发过电报,电报称: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

对于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深以为然,但由于二次战役爆发就在眼前,军情紧急之下,第九兵团只能于11月7日仓促入朝,也正是因为此,在日后的东线战场上,第九兵团因天气原因而导致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其惨烈程度,至今想来,心痛至极!

入朝之后,第九兵团向 地区急速行军。

位于北朝鲜盖马高原,因为地形原因,十一月份的盖马高原已经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了。在这个冰冷的地方,白天的温度就时常达到零下二十多度,而夜晚的温度更是降到了恐怖的零下四十多度。

很难想象那段日子里,第九兵团的战士们是如何忍受着严寒与美军作殊死搏斗的,思来想去,除了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美帝主义的仇恨之外,别无其他原因。

从西伯利亚高原吹来的冷风横扫整个盖马高原,不管是第九兵团的士兵还是美军的士兵,都在忍受着寒冷艰难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所不同的是,联合国军的士兵们身披棉衣,脚蹬棉靴,而 战士们却大多都衣着单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领到棉衣就匆忙踏上了这场“死亡之行”。

图丨时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

然而,中国军队的战士们用无数次的行动告诉了世人,强大的装备从来都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 因素。

随着第九兵团各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并隐藏起来等待进攻,联合国军的先头部队美陆战一师第五团和第七团也早已经到达了 西岸的柳潭里。

对于陆战一师的作战任务,师长史密斯虽然是明确的但却是打心里抵触的。

因为就在陆战一师向 方向前进的时候,他就了解到了西线的中国军队已经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虽然此时双方正陷入焦灼状态,但局势对联合国军很不利,而且盖马高原距离西线战场达几百公里,东西两线的战场因为这几百公里的天堑而被天然分割开来,这令史密斯非常不安。

事实上,他更不安的是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于11月23日下达的作战命令,阿尔蒙德的命令是让陆战一师作为第七师的侧翼从 的西面北进,这就意味着陆战一师处于整个东线战场的最西侧,也就是说陆战一师的西面没有任何部队为其掩护,甚至可以说陆战一师是孤军深入盖马高原之上!

作为一名经过二战洗礼的老兵,史密斯隐约感到前方的道路似是通往万劫不复的深渊!于是他决定坐着飞机亲临茫茫高原之上,似乎想发现些什么……

从直升飞机向下望去,盖马高原一望无际的大雪和崇山令史密斯心烦意乱,他努力地去观察眼前的每一处可疑的地方,不过很显然他什么都看不见,虽然他看不见,但第九兵团十多万大军早已经隐藏在这茫茫雪原之中等待着 的进攻时刻!

图丨时任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

从前线回来,史密斯知道阿尔蒙德的命令他不得不遵守,但他不想将自己的陆战一师,这支美军的 部队置于任何可能到来的险境,尤其是他又获知有一支番号为第20军的新的中国军队出现在这个地方!

因此,他下令陆战一师缓速前进。

虽然陆战一师的推进速度令阿尔蒙德非常不满,但他却无可奈何。史密斯曾多次向其报告全速前进的危险性,尤其是他们发现 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三个中国师。

不过,作为 战术的忠实执行者,阿尔蒙德却完全不顾这些极有可能发生的新情况而执意要求陆战一师全速前进,于是无奈之下,史密斯只能提出三个条件,如果三个条件都能满足的话,陆战一师可以加快前进速度,这三个条件就是:

全面警戒补给线,储备补给品和在下碣隅里修建简易机场

对于前两个条件,阿尔蒙德尚能够满足,但对于修建机场他完全不能够理解,虽然随着陆战一师的推进越来越深,后方补给线越来越长,但凭着美国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陆战一师的后勤供应还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至于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则是完全没有必要。

但为了能让陆战一师加快前进速度,阿尔蒙德还是同意了史密斯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的条件。

下碣隅里是从朝鲜东北部重镇咸兴、兴南通往 地区的咽喉要道,若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不仅可以大大缩短美军的供给线,还可以在危机时候用作运送兵员及伤员的中转站。

总而言之,不管是前进还是撤退,史密斯都认为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丨时任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

不得不说,史密斯的战略眼光还是非常高的,事后证明,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对于东线战场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它在不久之后不仅挽救了四千多美军士兵的生命,也挽回了陆战一师的尊严。想必 一战后,史密斯一定会对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而庆幸一生的。

11月27日,随着第九兵团各部进入既定位置,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下令向美军发起全面进攻, 战役由此打响。

战役爆发之时,美军陆战一师第五团和第七团已经抵进 西面的柳潭里,而后续部队则在下碣隅里、古土里等地集结和等待出发,美军第七师一部则抵达 东面的新兴里。

而第九兵团各部在分别向柳潭里、新兴里发起进攻的时候,还继续向南穿插,意图一举包围歼灭东线的美军部队。

到了28日天亮之时,20军60师穿插到下碣隅里南部的富盛里一线,切断了下碣隅里陆战一师南逃的退路;第58师则三面包围下碣隅里;59师包围了德洞岭,切断了下碣隅里与柳潭里的联系。加上 80师和81师对新兴里美7师的包围,陆战一师和美7师之间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了。

这样一来,陆战一师实际上已经被 分割在了柳潭里、德洞岭、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这五个互相孤立的环形阵地内。

具体形势如下图:

图丨 战役形势图

陆战一师的处境令史密斯极度不安,虽然凭借火力的优势,美军暂时能够顶住 的攻击,但此时陆战一师最安全也是 的选择当然是突围撤退了,而且更令他心生恐惧的是,他已经获悉西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已经全面溃退!然而此时阿尔蒙德的命令依旧是向北进攻!

对于阿尔蒙德的命令,史密斯已经完全弃之不顾了,但在没有得到 正式撤退命令之前,他不能撤退,于是他下令各部坚守阵地准备突围,尤其是下碣隅里,必须守住,因为这里有能够带士兵们“回家”的生命通道——机场!

主攻下碣隅里的是第20军的58师,因为下碣隅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58师对下碣隅里的进攻也是出奇的猛烈,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 还是准备了30分钟的炮火轰炸,其目的就在于一鼓作气拿下下碣隅里。

可是在美军强大的火力网面前, 的进攻迟迟被阻滞,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才堪堪拿下下碣隅里东面的高地。

东面高地对于下碣隅里的防御非常重要,因为站在高地上不仅可以俯瞰整个下碣隅里,甚至一发子弹都可以打到下碣隅里阵地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图丨正在作战的 战士

所以在东侧高地失守后,美军又组建了冲锋队向该高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锋。

此时驻守在该高地的是团3连的一个排,由连长杨根思亲自带队驻守。在打退了美军数次进攻后,阵地上只剩下了三个人,在美军对高地发动 一次进攻前,杨根思以“向营长报告情况”为由将两人赶下阵地,然后在美军冲上高地的那一瞬间点燃了怀中的炸药包决绝地冲进了美军士兵内,与数名美军同归于尽。

杨根思牺牲后被追授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其生前所在连队被授予“杨根思连”,而他所守护的阵地在一声巨响后也归为平静,美军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的冲上这里。

虽然杨根思用生命守住了阵地,但下碣隅里的美军还是展现出了强大的防守能力,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如果下碣隅里被攻破,机场被毁,那么陆战一师所面临的情况将是灾难性的,尤其是柳潭里的5团和7团还有新兴里的美军第七师一部更有被成建制歼灭的危险。

图丨杨根思烈士

所以,下碣隅里必须坚守,为此史密斯派出一支名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混合部队前往增援。

这支由二十九辆坦克、一百多辆汽车组成的豪华部队,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于29日中午出发了,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美军炮兵更是以强大的炮火支援为增援部队开路。

然而即便如此,这支部队沿途依旧遭到了 部队的节节围堵,最猛烈的时候特遣队用了四个小时才前进了四公里!尤其是到了黑夜,在失去战机的侦查掩护下,公路两边的 像幽灵一般从不同方向冲向特遣队,尤其是 冲锋的军号声更像是催命般给予特遣队成员以精神上的极大折磨。

经过一夜的作战,特遣队也被打乱了阵型,很多士兵在长官的带领下向 投降,最终特遣队冲破重重阻击成功到达下碣隅里的只有三百多人和为数不多的坦克、汽车。

可以说,特遣队对下碣隅里的支援其实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30日,史密斯终于等来了阿尔蒙德撤退的命令,于是他当即给全师下达撤退指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史密斯下达的指令是:

陆战队,向南进攻!

谁都知道,“向南进攻”只不过是史密斯为掩盖战败真相所故意编造的谎言罢了。

事实上,陆战一师的“千里大逃亡”才刚刚开始……

图丨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

30日,在收到史密斯撤退命令后,位于柳潭里的美军士兵开始向下碣隅里突围,而通往下碣隅里的必经之地德洞岭此时正遭到 的猛烈攻击。

在得知德洞岭有失陷的危险时,史密斯立即派出援军前去支援守卫德洞岭的F连。

万幸的是增援部队历经万难成功到达德洞岭,与F连会师,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美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没能攻下德洞岭,这是 战役中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但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并非我 战士们作战不勇猛,而是当时我军的后勤供应能力实在有限,尤其是在严寒天气下远距离作战更是给后勤运输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在缺衣断粮的情况下苦战几个日夜,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从柳潭里到德洞岭的公路,沿途两边几乎每一个高地都有中国士兵的驻守,在见到撤退的美军后,他们向这些士兵疯狂的射击和进攻,经过一夜的战斗,美军伤亡极大,到了白天,为了掩护美军撤退,美军的战斗机几乎是贴着士兵的头顶在掩护着他们一寸一寸的后撤。

用当时美军一名军官的话说:

如果中国军队拥有一定数量的空中力量和足够的后勤保障,陆战队肯定一个也别想活着出来。

12月3日,柳潭里的美军终于撤到了德洞岭,经过短暂整顿后,部队继续南下,目的地——下碣隅里。

图丨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当时,部队中有很多伤员,甚至所有汽车都塞满了伤员也不够用,不得已一些伤势较轻的伤员被赶下了汽车。这一天为了掩护部队南撤,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们出动飞机达架次,除了对可能藏有中国军队的任何地方进行无差别轰炸外,还向南撤的部队投下了大量的物资,最终他们安全地撤到了下碣隅里。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距离是22公里,陆战一师的先头部队用了59小时,而后卫部队则用了77个小时,平均每小时走米,每前进一公里需要三个小时。

5日,所有部队全部撤到下碣隅里,在这个方圆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小镇内,一时间聚集了上万名美军,其中还有大量的伤员和重型武器装备,这时候当初史密斯坚决要求修建的机场终于发挥作用了。

史密斯当即决定将伤员空运出下碣隅里!在伤员被安全运送出去后,史密斯定下部队于6日清晨从下碣隅里向古土里撤退。

与从柳潭里、德洞岭撤退不同的是,此时从下碣隅里撤退的美军是一支庞大的、豪华的、诸兵种联合行动的部队,先头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沿公路两侧攻击前进,后面是步兵与战车混合的纵队。

在整个队伍的上空,从八艘航空母舰和第五航空队基地起飞的上百架各式飞机严密监视沿途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够 时间给予撤退部队以支援。

这是自 爆发以来 规模的空中掩护!而如此多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也在整个陆战一师撤退的必经路上形成了严密的掩护火力网。

图丨撤退中的美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陆战一师的安全撤退!

然而即便如此,陆战一师依旧遭到了 的猛烈攻击,直到7日下午,陆战一师的主力部队才陆续到达古土里。

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一共18公里,这18公里陆战一师一共走了38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米。

然而陆战一师刚到达古土里,他们就得到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

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的一座桥被 炸毁了!

陆战一师此时撤退的最终目的地是北朝鲜东部港口——兴南,而真兴里是通往兴南的 一个必经之地,但是从古土里到真兴里有一个极其险峻的隘口,这个隘口上只有一座可供通过的桥,名叫—— 。

在美军决定撤退后, 知道这座桥是阻止陆战一师南撤的 之地,于是在12月1日将其炸毁,可是炸毁之后陆战一师的工兵竟然将其修复成功,于是在4日, 又将该桥第二次炸毁,但很快美军又修复好了,不仅修好了,还使用了很难炸毁的钢制车辙桥, 无奈之下,只能第三次前去炸桥。

第三次炸桥, 势在必得,因为他们使用了更多的炸药对 进行了自认为的毁灭性爆破。然而,中美两国之间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在这座小小的 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为了能够让陆战一师安全撤退到兴南,美军竟然在极短的时间里空运了一座钢桥!

图丨美军修复后的

当时的情况是,鉴于 对 的数次破坏,时任陆战一师工兵参谋兼 工兵营营长约翰·帕特里奇中校建议,将新的车辙桥组建空投到古土里,然后将这些组件运送到架桥现场,以保证部队的安全通过。

这个建议得到了美军官方的认可,但是架桥需要四套车辙桥组件,单套组件重达1吨多,其重量之大对空投降落伞的要求也非常高,于是美军在南朝鲜的一个空军基地进行了紧急降落伞载重实验,最终从日本运来了符合空投的降落伞,然后为了防止意外,又临时追加了四套车辙桥组件。

就这样在12月7日上午9时,也就是陆战一师主力即将到达古土里的时候,美国空军八驾C-大型运输机将八套车辙桥组件成功空投到了古土里,除一套落入美军阵地外以外,其余七套被美军成功接收!

之后,七套组件被立即装上卡车,在重兵的掩护下运到了架桥现场,下午16时, 架设成功,美军随即从该桥陆续撤退!

不得不说,美国的强大在这所桥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远离本土作战的美军,在众多 的不断冲击下,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在朝鲜东北部的一个偏僻的山区悬崖上以空投的方式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也许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难以置信的。

12月11日,美军顺利通过了 到达真兴里,在这里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美军用了77个小时,平均每前进一公里需要两个小时。

12日,美军到达咸兴,24日,美军从兴南港乘船撤离,25日, 占领兴南,这不仅标志着东线战事的结束,也意味着 第二次战役的结束。

图丨 战役剧照

战后,美军曾在一份材料中如此描述当时的第九兵团:

战斗中,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手部皮肤和炮弹、炮身粘在一起了。

从这份材料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当时第九兵团作战条件的艰苦,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在那种条件下,我们的 战士们竟然还能够追着美军精锐的陆战一师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和平,赢得了今天的发展与繁荣,他们才最值得我们去铭记与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