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市场 >> 国发版歼20官宣亮相太行已成栋梁,涡扇1
付费文章到期解禁
---------------正文分割线------------
在近几年的太行新改型上,可靠性已得到脱胎换骨式的进步、可作为主力发动机型,歼20大批量生产服役的关键瓶颈之一已被完全打破。
但对于五代机,太行改型在高空高速下的推比还是严重不足、尤其是不能满足超巡的需要。真正的四代发动机,在超巡状态下的无加力推比,不是比三代发动机高25-30%,而是要高出至少%以上。
歼20在未来要获得完整的五代机动力性能,还必须靠第四代发动机涡扇-15的涅槃重生。
从现在太行的情况和国内近年公开的四代发动机研制资料来看,如果能有效克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未来若干年内,国内完全有潜力实现太行的魔改式性能提升和涡扇-15的顺利研制。
一:三个原因导致太行发动机前期可靠性差,历经艰辛后脱胎换骨
太行发动机在设计定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性能和可靠性都不理想,直到近几年才真正开始堪用;发动机本身固然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但期间的历程也是极其艰辛。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
1、太行发动机的前期研制过程中,管理体制落后,而且落实不到位。因此指标在一开始定的虚高,试验结果和设计依据又不够扎实,在设计层面上留下了太多的问题,需要在后期花费大得多的精力,才能尽量找出并予以有效修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逆向测绘设计看似捷径,实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边际效应局限性,而且太行所参考的原型机并不是理想的选择。
3、建国后,航发领域真正有价值的研发经验太少,而且没有能有效累积和分析,并将其总结为相关的设计规范标准、并进一步深化研究上升为理论成果。相较于太行所需的技术水平,国内的基础能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程上分析处理疑难杂症,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过于孱弱了。
1、CFM-56和战斗机发动机多数设计取向相反,核心机差异明显
太行核心机参考的CFM-56,其核心机源于B1家族使用的F-发动机,F-又衍生出了F-发动机。
由于型号核心设计上的血缘联系,很多人喜欢把F-作为太行的参照物,认为二者的核心机设计高度近似,因此各方面特性也会高度近似,这种观念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图:F-
图:CFM-56
由于亚声速客机和战斗机的巨大差异,F-到CFM-56,和F-到F-,核心机的改进设计方向完全不同。
比如亚声速客机的使用需求中,完全不考虑米以上的海拔、超声速飞行、剧烈机动(高过载、大迎角)飞行;最为重视平均油耗、检修使用寿命。这就必然导致CFM-56的核心机,在设计上重点优化亚声速和中低空区间的燃烧效率,推力更依赖外涵道,缩小喘振裕度,限制推力变化速度......
以国内当时的能力,在太行设计初期,很难完整判断出CFM-56核心机设计中,哪些部分是针对客机飞行需求做的优化设计。而对于战斗机飞行需求来说,这些改动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劣化设计。
图:早期的太行发动机做这个动作,大概率要喘振停车
这作为一个关键性因素,导致了太行初期很多问题,比如高空高速性能不佳,慢车到最大加力的推力响应速度慢,高速高过载机动下容易喘振熄火,空中再启动性能差等等。
在近些年的太行改进中,核心机的设计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种优化不仅包括对早期具体设计缺陷的排除,也包括对CFM-56核心机原始性能优化倾向的针对性扭转。
这些改进,建立在逐步吃透太行核心机的基础上。相关的“补课”和“还欠债”过程,是在后续的试验和实际使用中,通过不断暴露问题、分析现象机理、提出改进措施、验证措施有效性来实现的,非常繁琐和艰难。
2、太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能吃透CFM-56核心机设计
图:本书年出版,现在的太行比起年,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这里举两个例子,均源于《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常见故障》一书。这本书是太行设计单位副总师陈聪惠的工作笔记整理脱密而来,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图:与CFM-56和F联系比对的情况,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太行相关的章节中
1、疑难杂症处理。太行服役初期,相当多遭遇疑难杂症的时候,设计方第一反应是首先寻找CFM-56和F-发动机的类似故障资料,参考其机理分析和改进措施。
2、太行关键轴承的润滑,采用了西方主流的环下供油设计,通过在内圈上开孔,让大流量的润滑油从该孔喷射到轴承内部实现冷却和润滑,理论上应该是效果可靠优秀的。
但实际使用结果证明,该润滑设计却效果不佳,后来不得不添加外部润滑油喷射嘴进行强化,导致润滑油消耗量显著高于AL-31F系列。
图:国内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即采用西方主流的环下供油润滑设计,可靠性良好。太行的润滑问题说明,国内之前从未认真去吃透西方优秀产品的设计精髓所在
上述两个例子,无论是自主设计却需要优先参考外方的技术分析和改进方案,还是同样的设计却达不到同样的性能和可靠性表现;都是基础能力和积累不足,未能“吃透”原设计机理的典型结果。
近年来的新太行发动机,相较于早期太行的改进,最大的改善并不在于最大加力推力的增大;而在于可靠性提升、故障率降低,并缓解/消除此前提到的各类缺陷——这是真正开始切实掌握核心机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3、即便有更理想的参考对象,逆向测绘设计依然不是真正的捷径
通过逆向测绘设计,仿制方可以迅速获得一个技术先进、明确可行、设计水平大幅度超越自身现有能力的基础方案。如果把先进国家的被仿制目标评价为分,那么通过逆向测绘设计,后发国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来一个60-80分的山寨产品。
图:航发叶片
但是由于没有对方包括设计图纸、工艺流程等在内的全套资料,通过逆向测绘形成的设计,一定会和原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由于仿制方是能力上明显落后的一方,相关设计差异只能带来负面性的影响,使山寨产品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不及原品。
比如任何机械加工都是存在误差的,即使是精密测量多台样品部件的实际尺寸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到的结果依然会偏离初始的设计值。最直观的物理尺寸尚且如此,刚度等其他性能也是同理,而且更难以把握相关的误差及其匹配设计。
在这种限制下,仿制方在一开始能得到的,只能是一个设计依据严重不足的近似设计产品。
由于设计上的总体近似性,它能实现原产品的大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拿到60-80分。而由于设计上的细节差异性,它一旦遭遇较为严苛的工作环境、或者试图实现原品的极限性能指标,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故障甚至是事故,始终要差上20-40分。
相较于前面“知其然”就能拿到的60-80分,要补上后面的20-40分;仿制者每一个非常细节的改进措施,都必须“知其所以然”,技术难度和所需的分析、计算、试验工作量陡然增加;前期看似被绕过的代价,到了这一步就要连本带息的加倍偿付。
太行在前期遭遇的各种挫折,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型号工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是项目难度急剧提升后,多年来国内航发研制上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的累积性爆发。
与之对应,太行发动机的改进过程,也是国内航空系统不断补课和交还欠债的过程。
实际上,太行成熟的最近这几年,才是中国锻炼出较完整三代机发动机研制能力的真正历史节点所在。
二:涡扇-15成熟仍需耐心,但四代发动机技术可提前反哺太行
和一些军迷、体制内专家宣传的不同,涡扇-15在设计初是不是要超巡、是不是要具备隐身能力上,经历了非常巨大的争议。原因倒也简单,要实现这两个功能,能力基础不足,技术难度极大。
在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国外第四代歼击机发动机的特点和我们应如何发展的几点意见》。在文中,该所重点强调了以下观点:
“除非飞机在战术上非常需要,这一条(超声速巡航能力)以不考虑为宜”。
“(隐身性)这方面我们毫无技术基础,如有需要,可以开展些工作,但只能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图:对歼20有足够兴趣的话,这本书必读
而负责歼20隐身设计的桑建华副总师,在年公开出版的《飞行器隐身技术》一书中,曾经用这样的措辞来形容涡扇-15与歼20项目的匹配过程,可想歼20设计单位与涡扇-15设计单位间,围绕发动机是不是要具备隐身能力,矛盾激化到了何种程度。
“飞行器上最大和最昂贵的系统——动力系统,也就是发动机,也必须按隐身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其采纳隐身技术要求可能遇到的阻力,要远远大于前面所述的所有系统的综合,更大于发动机自身所产生的推力。”
图:F-
受到国内近些年来的癫狂舆论影响,绝大多数人极大的低估了四代发动机的研制难度。特别是普遍简单的认为,四代发动机的性能提升,就是把发动机推重比从8提升到10,也就单位重量产生的推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5%。
实际上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三代发动机的最大推重比,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加力燃烧室的鸡血模式实现的。
图:加力燃烧
在这种鸡血模式中,发动机要大量喷射燃油到燃烧室后方的加力燃烧室进行补燃,从而大大增加燃气的能量,能有效提高燃气的喷射速度,形成巨大的额外推力。
开启鸡血模式的代价也非常明显,油耗至少是原来三倍以上,而且热负荷急剧升高。
无论是机身内燃油储量限制,还是为了避免烧坏发动机和后机身,都不允许五代机使用鸡血模式维持长时间、长距离的超声速飞行。对于需要超巡的五代机,它必须在不开鸡血模式的前提下,依然能在高速下产生足够巨大的推力。
刨掉鸡血模式的推比加成,考虑到航空发动机在中高空和超声速状态下的推力衰减,F-这样的四代发动机,相较于F-这样的三代发动机,超巡下的推比提升不是25%,而是%以上。
图:F-15加力全开的机动性,也只能与F-22不开加力相比。当然F-22对三代机的机动性压制优势,除了发动机之外,还源于先进的气动和飞控设计
同样的,如果歼20需要实现F-22的完整超巡功能——全程不开加力,就能完成爬升、加速、突破声障进入1.4-1.7倍声速巡航状态;那么在超巡所在的高度和速度范围内,涡扇-15不开加力的推重比,必须要比太行高出一倍以上。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违逆这样一条技术规律:在太行这样推比8一级发动机都没有真正吃透之前,根本不可能有研制大推力超巡发动机的真实能力水平。在能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只宜安排核心技术的探索性预研,而不该上马具体的型号项目。
即便是强行规划项目上马,结果也只会更糟——在技术能力远不足以支撑项目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强行通过的设计方案中必定存在大量的缺陷和错误,在后期必须经历大幅度的修正改进,甚至不能排除核心设计需要完全推倒重来的情况。
图:国产四代发动机试验中破碎、并导致发动机爆炸的钛合金叶盘
在年截稿、公开出版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一书中,披露了国内第四代发动机钛合金叶片的失效案例,并总结陈述到:
““在新研制的某型发动机上,用该合金制造的整体叶盘,曾发生多次爆破,整个结构件碎成数十块,爆破的原因尚不清楚。”
基于这一点来判断,涡扇-15在近几年内装备歼20的几率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涡扇-15成熟之前,歼20就不能获得发动机性能的显著提升。
图:整体叶盘这样的四代发动机技术,可提前在三代机上进行试验、并大幅度改善三代发动机性能
事实上在发动机研发制造中,无论是以三代发动机作为平台,提前验证一些四代发动机所必需的材料、工艺、部件设计;还是以四代发动机作为技术源头,移植其材料、工艺、部件设计给三代发动机,形成魔改三代半产品,都是很常见也很成功的项目规划措施——而且两者本身也是相辅相成。
就目前国内的航发研制情况来看,太行发动机的成熟,代表着国内航发研制的补课和还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能力已经脱胎换骨,研发四代发动机的时机已经开始成熟。
只要能理顺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涡扇-15在未来的研发工作,会比此前要顺利得多。
如果能有效吸收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现四代发动机研发和三代发动机改进的良好协同,乐观的估计,在十年之内,太行发动机将持续获得显著的性能改进的同时,涅槃重生的涡扇-15也将能成为歼20的标准配备,从而获得真正完整的五代机动力特性。
扩展阅读:
中航首席专家自曝家丑称太行落后30年?
《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常见故障》是《中航首席专家技术丛书》系列最有诚意、质量最高的几本之一,对国产航发有兴趣的人,强烈建议反复精读
中国四代航发连续炸机,副总工:七成管理体制落后,三成技术落后
新一代发动机研发所遭遇的问题中,技术难度和风险甚至不是主要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