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南航实验室爆炸背后高校实验室为何屡出事故

发布时间:2025/3/28 10:42:25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俏言张蓉10月24日15时52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燃,引发火情。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官方通报,11名受伤人员中,2人死亡,9人受伤,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致2死9伤,目击者:现场升起浓烟)当天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爆炸的消息,伴随着各种对原因的猜测,传遍了国内各大高校“环材化生”专业的班级群。有高校领导迅速组织实验室安全的视察;有学生讨论这些年国内高校实验室发生的种种事故;更有同学认为,类似材料、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学历越往高发展,实验的难度就越大,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也越高。类似材料、化学这样的学科,学生在做实验时究竟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国内高校实验室日常如何进行安全规范管理?国内外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意识教育有何不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选取了国内某传统化工类王牌高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化学大类实验室做对比,采访了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试图探究高校实验室背后存在的安全规范问题。实验安全讲座“听听就过”爆炸后特别重视实验室安全“虽然我人在新加坡,但这件事太大了,我们圈里都在传。”徐同学说。徐同学在国内某重点高校化学本科毕业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徐同学说,自己在本科阶段加入的实验室很小,没有专门存放有机溶剂的柜子,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做实验,“由于接触不到危险性很大的实验,所以在安全防范意识上,也并没有很重视。”“学校一般会开讲座,也会有老师在实验课的时候反复强调安全有多重要,但其实大家都不是很用心在听。”徐同学说,本科阶段做实验的时候,基本上一个实验室只配一个助教。学生太多,操作时助教不可能兼顾到全部的学生。徐同学认为,在本科阶段,大部分学生做实验时,态度都比较随意。随着升学后的实验难度升级,对实验的安全问题也会愈发重视。刘同学目前在国内某化工类王牌院校读研,负责导师组内的实验室安全事项。在刘同学的本科阶段,该校曾经发生过一次实验室的爆炸事故,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那次爆炸事故之后,学校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就开始无比重视起来。”刘同学说。刘同学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爆炸事故发生前,实验室里只有比较复杂的仪器才会标注操作流程以及使用记录,但现在所有的仪器都贴上了这些标识。“这次南航的事情出来没多久,我们就接到通知说,领导要来实验室视察,看看我们有没有操作不规范的行为。感觉自从那次爆炸后,学校就对实验室安全特别重视,但凡有一点儿相关的新闻报出来,学校都要再自查一遍。”刘同学说。进实验室前通常有安全考试但实验过程中受伤不可避免谈到实验室安全规范问题,徐同学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开学时会有必修的安全课。“老师会一直点你,问你各种问题。”徐同学说,两个小时的实验安全考试也并非形同虚设,会有各式各样的简答题需要记下来,“考试考到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你平时做实验会碰到的问题,这个考试每年都有,通不过需要重考,但只要考过了,直到毕业都不用考了。”而刘同学所在的国内某化工类王牌院校,则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安全考试。考试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但刘同学鲜少知道有不过的情况。“考试的题更多的是规范,具体在实验里还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刘同学说道。即便如此,在实验室也总会有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小的事故,诸如瓶子割破手指之类,问题不大;而稍大一些的事故,就会问题大一点,比如有学生在用针剂取溶剂时,不小心划伤了自己的皮肤,而溶剂恰好具有强腐蚀性,最后处理的结果就是只能切掉一部分皮肤组织。“这些情况说实话很难避免,我们也只能小心再小心。”徐同学说。每次开组会的时候,徐同学的导师都会在最后盘点一周的实验安全问题。系里来抽查,有几名同学没有戴护目镜,有些同学实验的衣服扣没有系好,都要被拉出来说一顿。情况严重的,可能会被导师扣掉这个月奖学金,“但私下里碰到偶尔着个小火,我们就直接用沙子一盖,也算是见怪不怪,不算什么大事。”徐同学说。作为小组内负责实验安全的组员,刘同学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每晚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并确认签字的人。他需要先检查一遍,仪器是否全部关好,运行的仪器有无夜间运行的危险。“学校出过事后,基本所有的过夜反应都不能做了。但我们的实验有些确实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而有些过夜反应其实是没危险的,但现在基本上都不能过夜了,只能第二天早起去做。”每天一早起来,刘同学会先把实验室的窗户全打开。“虽然有毒易挥发的试剂有特殊的方式存放,但多多少少会挥发一些,所以要保证每天实验室空气的流通。对于这些试剂也需要‘双保险’,必须在两个管理员同时在场时才能把它们取出来。”刘同学觉得,自己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并不算弱,他在的两年并没有发生事故。“新加坡的大学对实验室管理做得稍微好一点,可能就是应急的设施比较先进吧。”徐同学发现,就在上周,学校发生了一次火警误报,实验室里的防火门全部自动落下,师生们也被迅速疏散到操场,“一些发生事故的应急设备,例如灭火器、沙子之类的也是每周都换,并有专人负责签字。这样总体的配套会让人觉得安心一些。”部分实验仪器没到年限但已老化很多本科生缺乏安全意识喜欢创新如果严谨地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步骤,大概率可以保证危险不会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人并不是机器,无法把实验的每个环节精细化到不出纰漏。刘同学还记得,自己的同班同学就在某一次实验中忘了搅拌,导致设备过热,幸而没有造成太大的后果。“出现这种情况,奖学金就泡汤了。”刘同学说。实验室发生的事故大部分都是因为操作不当所致,这和每个人做实验时的习惯有关。“越是老手,就越谨慎。”刘同学和徐同学都谈到,只要有本科生在场,实验室里的研究生都会格外注意。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本科生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喜欢创新,或是不熟悉操作流程,都容易出现一些小事故。但不可忽略的是,实验室中的仪器质量也多少会影响事故发生的概率。因为每天都要观察实验室里的20多台仪器,刘同学觉得,有些机器虽然没有到使用年限,但其实已经存在老化问题。刘同学曾经在检查时,发现有一台仪器的机油渗漏出来,这种易燃的物质碰上实验室的敏感环境,很容易就能引发危险。他报备后联系到仪器的生产厂家,查明的原因果然就是机器老化。“有些实验,明知危险,却也不得不做,这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是很常见的。”刘同学提到北京某大学的一次爆炸事故,那个实验自己也经常做,“没什么办法,只能提醒自己多注意,多小心。毕竟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刘同学的毕业设计打算研究火箭燃料方向,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危险性的实验,但他依然很坚定,“能出成果才是最重要的。”徐同学也提到,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危险就不可避免。现阶段学校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把风险降得“低一些,再低一些。”针对频频发生的事故,学生们通常倍感无奈,而一些学生家长因为这些专业过于危险,甚至直接要求学生“不许学”。该如何在危险的实验和拿到满意的结果之间,取一个平衡?学生的安全有无更好的保障方式?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将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5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