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讲述火红年代102土石工程团十堰

发布时间:2022/8/29 14:58:32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587171.html

“”土石方工程团挖石开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中华大地内忧文革外患敌兵。举国备战备荒大兴三线建设,二汽建设有幸选择了湖北十堰。年5月,国家建工部从所属的工程八局、六局、北京建工局,调动近四万人当时中国的建筑精英大军,奔赴湖北十堰建设二汽,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第一批十堰ニ汽创业者家喻户晓的英雄符号。年12月,随着二汽厂房基本建成,北京三建公司1万余人调回北京,“”建筑队伍番号取消,留下的“”队伍人户湖北省建委系统。“”的名字在十堰历史上仅存在三年半时间,但4万余人创造的“”精神,已成为十堰不朽的文化记忆。

今天的十堰,已建成一个享誉中外的现代化汽车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今天的十堰人,不会忘记“”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十堰,向“”人致敬!!!

我们是原建筑工程部机械化总公司第三土石方公司(原驻地南京,年迁至重庆)和第ニ土石方公司(原驻地武汉,年迁至贵州省安顺)的职工。年底至年9月,奉建工部令我们先后从湖北当阳(22队,年前后进十堰)、四川乐山、四川资中(31队,年前后进十堰,年划归二公司)、湖南田阳机场、长沙等工地(21队,年进十堰)集结十堰参加二汽建设。当时建工部指定三公司副经理赵辉(施工人员及设备进场后调回重庆,改由公司党委委员全宗仁现场负责)和二公司副经理苏星负责队伍协调、调度、指挥进场事宜。年二公司机关从安顺迁到十堰,至此机械施工人员及设备全部到位。年国家建委“”工程指挥部成立后,以原土石方公司三个队为主成立了“”土石方工程团,下设三个营。

当时土石方团团医院旁边,21队驻在十堰(现十堰火车站对面为一营),22队驻在红卫路口(現二汽煤气厂位置为二营),31队驻在红卫大、小炉子沟,先来部分人员驻在袁家沟(现二汽动力厂小学为三营)。

土石方团下属三个施工营共计余人,调进山里的施工机械及大量维修设备有七十多台套。其中有国产红旗-、移山-、宣化-、日本D80-6、D80-7、BD-17等50多台推土机和铲运机,当时是最先进的推土铲运设备。还有凿岩钻车、空气压缩机、W-、W-挖掘机及部分自卸汽车。

施工队伍及设备进场后,建筑工程部为加快二汽建设,又先后调拨9台ST解放大板车、12台10-12立方米空压机、10台解放牌4.ST自卸车、6台8T黄河自卸车、6台捷克产15T太脱拉自卸汽车、4台苏联产推土机等新机械以适应施工需求。

我们公司属于二汽建设队伍中进山较早的施工单位。当时(年底)十堰市还没有建立,二汽也没有正式开建,行政领导为郧阳地区行署。十堰是个偏僻山区小镇,人口仅有几千人,只有一条老白公路(湖北老河口-陕西白河穿过,没有铁路。我们的推土机、挖据机是履带行走机被,长途转场应用拖车拖,但沿途桥梁最大承重不超过10t,拖车无法通过。机械只能用火车运到丹江后装船过江到老河口,再从老河口开往十堰。凡有桥梁的路段就得在枯水时从河床开过去,每天只能开行20多公里,晚上要停下来保养,以保证第二天正常前行;沿途住在老乡家,五六天才开到十堰。无法自行的设备从丹江水运到邓湾码头后,是靠工人们在底下垫上圆木,然后几十人喊着号子,像拉纤似的拉到路边。为了架设电线,从邓湾码头把水泥电线杆用两个小推车一前一后十几个人运一根,走近三十公里运到工地。不仅流汗还流血,我们有一个四川籍工人就是运水泥电线杆下坡时,由于没控制住溜坡被电线杆砸断了腿,那种艰难困苦现在无法想象。

一个只有千人的小镇到年底一下子从全国各地聚集来了近十万建设大军,吃住都非常困难,有的挤在老乡家,有的住芦席棚。我们住的是芦席棚,在小芦子沟住的地方挖一尺下面就见水,冬天又冷又潮。喝的是井水,没有蔬菜吃,只有靠车从外地运回来,但对于我们千数人来说,运输来的菜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人都没有菜吃,副食也供应不上。我们不得不派车去河南南阳、湖北枣阳、钟祥等地买白菜、罗卜、冬瓜、南瓜等。单位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每当有人探亲或出差回来,大家总是围上来分享带回来的糖果、咸菜等山里见不到的东西。晚上点的是自制蜡烛(我们放炮炸药防水用的石蜡)及煤油灯。当地老乡们生活很贫苦,而且山沟里人少,热气小,冬天显得格外冷。雪夜,外面下起大雪,屋内飘着雪花。职工天天晚上当“团长”(指睡觉时冻得缩成一团).特别是早晨洗脸和刷牙,要到河里敲开薄冰取水,真觉刺骨的寒冷。老乡不忍心,要结人伙儿烧热水,大家为了不给老乡添麻烦都自觉拿着脸盆到河边取水。职工们置身在如此艰难的生活环境,看到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如此之大,更坚定了为一汽早出车,为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条件做贡献的决心。

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供应遗之施工条件差等困难,抢睹天、战雨天,甚至24小时连轴转施工。我们土石力八挥洒血汗开山辟地,从不叫苦,为二汽厂建设完成所有场地平整任务,为十城区劈山开路打通了条条道路,为后来进山的建设队伍顺利进场施工创疸好条件,为加快十堰、二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为二汽厂建在山区,防洪是头等大事。由于地形的变化,原来的水库、河沟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刷,都需要加固、维修及清理,我们是建厂、建市过程中唯一的土石方专业机械施工队伍,为了十堰及二汽的安全这也是我们当仁不让

的工作。于是抽调了大量人员、设备疏通河道,加固、维修水库。十堰马家河水库、茅塔河水库、头堰水库、百二河水库都是我们战场。我单位工人(周官治)修马家河水库炸伤了腿,至今仍有残疾;与我们工地相邻的采石厂,一个民工在炸山采石中受了伤,被医院,急需输血,我们在现医院输了上千毫升鲜血,挽救了他的生命。民工康复后与单位领导一起来送锦旗,说是31队职工救了他的命。

我们不仅负责二汽专业厂建筑工地平整,承担了十堰城区道路建设施工,还要完成“占地还田”工作。十堰是个穷山沟,农民生活很苦,社员每天只有3角钱收人。尤其山区耕地奇缺,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为减少农民土地损失,当年总指挥部要求建厂时尽量贴坡切山,少占良田,同时还提出占地还田政策,即占用耕地的同时,要在山坡或其他荒地开垦出可种庄稼的耕地还给农民。几年间我们在白浪、茅箭、黄龙、花果,从郧县县城到茶店、土门,从大川到大峡,在沟壑纵横的鄂西北山区为十堰、茅箭、白浪、大川、东风、花果、黄龙、大喫等十多个公社造地、开恳了大面积土地。老百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耕地,特别是增加了很多水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当时在“要准备打仗”口号和中央“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指示下,ー代所有分厂均使用代号,分厂序号为:-厂,-厂,-S/o4,共计27个分厂。这些厂分布在白浪、顾家岗、茅箭、陈家岗、郑家湾、方默头圾、三堰、五堰、狗盆、张湾、花果,袁家沟、镜潭沟,大岭沟,赵家沟、不沟、柳林沟、田沟、炉子沟等四十多条山沟里。不夸张地说,每条沟都有我们十石方团风钻的“突、突”声,开山的爆破声,推土机、铲运机的轰鸣声。正如当时一首“建筑工人之歌”里面唱的:“前面是沟壑纵横,身后是一片厂房;昨夜还是漆黑的山谷,今夜就是一片灯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十堰山区的老乡们大多没见过汽车,更别说这么多种类、这么多庞大的施工机械。最初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运土时,方圆几公里的老百姓像赶庙会样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为保证老乡安全,我们的机关干部及维修人员都要到现场维持秩序;从挖方区到卸土区一二公里沿途都站满了老乡看稀奇,与夹道欢迎贵宾一般热烈;每逢施工作业时间一连几天都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老百姓一面看一面说:“真厉害!大家伙(挖土机)三两下子就装满一汽车土,汽车

(自卸车)一撅就一个小山包!”还有的老乡问我们施工人员:这东西每天喂多少草料?当山里第一次制出冰糕时,有时我们会送一些给山里的老乡,他们舍不得吃还用手巾包起来放在衣兜里,说拿回家给孙娃子吃……

在承担十堰、二汽建设中,我们施工得到了地区,市、公社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刚进山时没有地方住,老百姓让出好房子让我们住,让出庭院让我们停放设备,放在露天的施工材料、油料、备件从无丢失;给老乡造地还田施工时,公社书记主任亲自在现场指挥和维持秩序,为了感谢我们的职工,村里杀猪、杀鸡,拿出自酿米酒慰问我们。为使十堰龚家沟隧道早日开工,东洞口有一水塘还没办完征迁手续,村长让我们先开工,然后再办;西洞口有几座老坟,老乡听说要开工就连夜迁走;龚家沟隧道施工需大量坑木支撑,地区林业管理部门省去许多报批环节,立即给开出较长期准伐、准运证,我们每周会有五辆车去大川、房县运木料,不需去一次开一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工作。

建厂、建市初期,只有一条老白公路通往十堰,大量建设物资和设备都需火车运到丹江或水运到邓湾码头,然后再用汽车转运;丹江距十堰一百多公里山路,汽车要开七八个小时,凸凹颠簸,黄土飞扬,来回两天才能运一趟,可以说运输难题严重拖了二汽建设后腿。年,为缓解运输困难,二汽铁路专用线建设就列上了日程。线路从二汽总装厂到三堰发送站之间要穿越一座山,需要凿一条铁路隧道。指挥部把隧道(龚家沟隧道,长米)建设的任务交给了我们31队。这是全线路最关键的工程,它不贯通全线就无法通车。31队全体动员,集中精锐施工力量,克服时间紧、设备落后、地质条件复杂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东西两边同时开挖,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比计划提前了四个月。当最后一茬炮烟雾散尽时,东西两边人们胜利会合,欢乐地抱在一起庆祝隧道顺利贯通,许多施工人员眼中泛出激动的泪花!

十堰风化石较多,施工中塌方频繁,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多威胁,在一次塌方中,职工田大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次爆破都需要处理危石,不然会出很多事故。这是一项既艰难又十分危险的工作,每一次爆破后危石(即洞顶被爆破震裂随时可能掉落的石块)都很多,不处理工人就无法进去出渣。为了隧道早日贯通,二汽早日出车,每次处理危石都是共产党员、班组长争着去。在一次爆破后发现危石非常多,而且排除难度大许多同志争着要进去,这时共产党员、复转军人、班长龙丕治同志把大家挡在洞外说:不要争了,我先去,安全了你们再进去!自己手持三米多长处理危石的专用扦子走进洞内,将爆碎面悬浮在洞顶的石块一块一块撬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有二位同志进去替换他,他不同意地说:马上就处理完了!仍继续用扦子东捅捅、西敲敲,看还有没有遗漏。在又发现一块裂了但没掉下的较大危石后,在用尽全身力气撬下来的同时,听到有很小的石裂声响,凭多年工作的经验他知道这是塌方前奏,于是他大声喊:“快跑!要塌方!”猛地推开了要替换他的同志,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近百方的石块伴着烟尘瞬间塌了下来,另两个同志脱险了,龙丕治慢了几秒被压在下面。同志们迅速医院,龙丕治醒来第一句话就问:他们俩安全吗?此时他还不知道由于伤势严重,他的一条腿已被截肢了(龙丕治事迹当年在《红卫战报》及《湖北日报》均有报道)。

在隧道施工中,支撑、出渣、浇筑混凝土需要的大量的“道钉”和“巴钉”(坑道支撑及固定轨道枕木用)及拱架、模板。当时没有地方买,为了隧道施工,31队决定自己制造。只有一个五十多人的机修车间,维修施工机械己是力不从心,再自己制造从没制造过的拱架等,困难可想而知。队领导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机修车间。白天工作时间不够用,我们组织机关和后方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车间手工锻打“道钉”和“巴钉”。许多人手上磨出了血泡,时间长了,手上都长了老茧。拱架难度大就安排白天制作,车间副主任蒋龙同志想了很多办法,土洋结合,带领大家日夜奋战,从一天完成一品拱架,到一天完成四品拱架,满足了施工进度的要求,为隧道的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汽建设需要在山区大规模开山平整场地、修筑道路,炸药需求量非常大,郧阳地区供应不了也无地储存。经地区公安部门特批,31队自己去宜昌、广水等地化工厂购买炸药、雷管、导火索。每去一次开一次准购、准运证明;需要两三台汽车,一台装雷管,另外一或二台装炸药。因运输的是爆炸物品,往返一次需五天或一周。为了安全公安部门又特准31队先后在周家沟、小炉子沟,大炉子沟等远离人烟的地方自建炸药储存库,二十四小时派人值守,一年天从不间断,直至年十堰市自己有炸药存储库为止。

60年代末期开山放炮还是传统的爆破方法:用手风钻或车钻打孔,孔径40mm或mm,然后装药进行爆破。不仅炸药消耗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当时建工部下放31队劳动、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的陈炳琪同志,决心把当时在国内还未普及的“药壶爆破法”引用到施工中。药壶爆破:即指钻好深孔或浅眼,在其底部或某一部位,用少量炸药进行多次爆破,使底部扩大形成壶状,再装人大量炸药进行爆破的方法。十堰大部分地质是松软岩石,恰不宜采用此法。为了解十堰地质第一手资料,陈炳琪白天跟着钻工满山跑,有时还抱着三十多公斤重的风钻“突、突”地亲自打孔取样;晚上结合十堰不适合这种方法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计算,他根据勘测情况与钻工一起在工地研究孔位、孔距、孔深及每次扩孔药量的多少,通过多次实验找到了规律,终使这一方法在十堰得以推广。由于采用药壶爆破,使施工进度大大堤高,降低了成本,特别是爆破后破碎石块的大小非常适合后续施工(爆破后要进行平整或装运),陈炳琪同志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70年代中期,建设部允许下放劳动的同志调回北京部里工作,但陈炳琪同志已把自己视为“土石方人”,为了二汽和十堰建设,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后来又举家迁到十堰。不幸的是年9月,在指挥房县六里峡水电站导流渠施工时患病去世,享年47岁……

建设十堰、二汽初期,因扩大马家河水库库容,修建二汽专用铁路和扩建邓湾码头,需在马家河、镜潭沟口及邓湾码头分别搬掉一座或半座山头。一般情况下搬山头要从山顶部逐层钻孔放炮清理,一次放炮只能降低山体两米多,由于工作量大、工期紧张,现工程不能采用旧法。为此,土石方31队决定在三地分别采用“洞室爆破”,以保证施工任务早日完成。洞室爆破,即先在山体底部开一条导洞通到山体里面,再分别按设计的不同方向开挖几条分支导洞,在每一导洞的端头再开挖一大的洞室,分别装上炸药,然后一次起爆。洞室爆破难度大,先要根据图纸要求确定需要爆破后形成的山体断面位置和制定相应穩定的措施,既不能破坏原有的山体结构,又要使炸开后的山体适于开挖清理。因此,要根据山体地质、地貌精准计算出导洞的长度、分支导洞数量、方向、毎个洞室炸药的用量。三次洞室爆破以邓湾码头爆破最难、最大、导洞最长、分支药室多、用药量多达到20多吨。因为它的导洞、药室开挖和通风排烟出渣非常困难,而炸药装填和导洞堵塞更困难,工作集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极差。

为保证安全,装药回填工作要一次完成中间不能停止。邓湾码头装药回填时31队全体出动,机

关干部、老同志和女同志从外向洞内传递炸药,因导洞小狭窄,人员无法站立,洞内更多人则坐在地上接力将炸药传至洞室,再进行装码及最后将导洞用土回填。洞内人多呼吸困难,每班人只能待几十分钟就需换人,但在最里面的党团员们以“换人耽误时间”为由坚决不肯出来;三中队队长、共产党员代隆福说自己个子矮适合在里面,硬是连续坚持二个小时,到后来领导只能下令把他们强拖了出来,拖出来时个个都成了汗淋淋的土人,喘着粗气半天说不出话。在装药回填的同时要随时检查导线(引爆雷管用电线)的畅通,为此电工曾德全同志带着仪器一人往返洞内儿十次保证了大爆破的顺利起爆;食堂把饭菜、开水送到洞口,大家轮流吃饭。经过连续几十个小时奋战,起爆的时间终于到了,大家顾不上洗去身上的泥土汗水,爬到远离爆破点的对面山头观看起爆的瞬间:先是觉得脚下剧烈的震动,接着是一声闷响,爆破的山头腾起一片烟雾,待烟雾散去在看半座山已无踪影,大家忘记连续工作的疲劳,上百人围在一起,不停地欢呼、雀跃………

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们的名称历经红卫建设指挥部土石方团,“"工程指挥部土石方团,省建一局机械化施工公司和省工建机施公司,尽管名称多次变更,但“土石方在十堰、在二汽则赫赫有名,路人皆知。从二汽铁路专用线、各专业厂、水厂、二汽电厂、渣坝、灰坝、煤气厂、二汽襄凡动力厂二汽我凡铁路专用线,再到邓湾码头扩建、黄龙上水、十堰体育场、东风轮胎厂、房县六里峡水电站、黄龙大峡公路隧道、十堰电厂等建设项目,无一没有石方将士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土石方人的身份曾经是十堰由区小镇到现代化汽车城惊天变化的首创者:从第一台推土机、铲运机破路进山、第一个山区水库加固维修、第一座山、第一条隧道经开山爆破使二汽建设沟壑变通途……在这里,他们实践着对国家三线建设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里,有着他们一代接一代人的倾力付出;在这里,他们用艰苦卓绝的工作,印证了十堰人民曾给予的美称一十堰二汽建设的开路先锋!

下期:的那人那事

讲述:王金城,原""工程指祥部土石万工程团职工,曾任湖北省工建机施公司三处车间主任、电梯厂副厂长、机施公司三分公司副经理、经理,机施公司经理

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