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材料

北溪遭破坏后,德国工业正濒临绝境

发布时间:2023/4/22 13:45:18   

一德国小伙推门进入柏林一家商店:“你们这里木柴可还有?”

“一兜10欧元……但外面没货了,我可以给你去库房看看”店员回答。

“可外面的标签写着每兜5欧元!”

“还有5欧元,是付给乌克兰的抗俄补助金。”

“Verdammtscheie!”男子小声咒骂着,不情不愿掏出了10欧元。

店员收下钞票去后面库房转了一圈,然后回到了柜台,默默拿出5欧元递还给小伙。

“不是10欧么,怎么又找了钱?”

“抱歉,木柴卖光了。”

烧柴标价为3.29欧元,每兜体积5立方分米

没错,很多朋友都看出来了,这是个现编自苏联政治笑话系列的应景段子。

本周一(26日)晚上,当笔者和友人们在群里刚完成改编的时候,这确实只是个看人出殡不嫌殡大的无聊笑话。

毕竟,俄罗斯迄今为止,都未与德国彻底撕破脸面。所以德国想要今冬不烧柴,只需要在对乌克兰问题上放低姿态,其实就可以顺坡下驴。

俄国不会和钱过不去,专门对德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管线,想必就会立即解除不定时、不定期的“检修”状态,开足马力供气。

甚至只要德方点个头主动表个态,已经修建完毕并且通过了测试的“北溪2”气管,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德国开足功率。

德国小镇随处可见的屋舍。想象一下暖和这样的宅子有多费柴吧……

烧柴?开什么玩笑呢。什么能源危机,什么燃气价格暴涨——归根结底,德国现政府只是在执行顺民意而动的传统艺能,去策动其改变此前必须奉行的诸般政治正确。

然而现实的发展,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能源生命线被毁

北京时间26日20点过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紧急消息:“北溪-2”管道系统其中一条管线的压力骤降。

大约7个小时以后(27日3点过后),该社又紧急发布了上述新闻的后续:天然气管道运营商NordStreamAG称,“北溪”管道的两条管线都出现了压力下降的情况,原因正在调查中。

“失压”的状况此后仍在扩大,截至北京时间27日16点,确认“北溪”管道系统的三根管线遭到破坏。

更详细的消息,于27日深夜传来——当地丹麦海事局发出警告称,观测到“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丹麦海上经济区内的泄漏点,同时警告船只不要靠近。

与此同时,瑞典海事局也发出了连续两次相似的海底气管泄露警告,不过这一次对象换成了“北溪-1”,地点同样靠近博恩霍尔姆岛,不过泄露地点处于瑞典经济水域内。

当地时间27日晚间(北京时间28日凌晨),瑞典电视台发布报道称:

部署在瑞典南部的30个地震监测站,在格林威治时间26日的00:03分以及17:04分,分别监测到两次位于南面波罗的海中的爆炸。其中较为强烈一次地震波,相当于里氏2.3级海底地震的规模。此外,瑞典海岸警卫队在当天午后的巡查中,还发现了第四个泄漏点。

瑞典地震台网监测到的两次水下爆炸位置

地震仪记录到的爆炸震波烈度,不由得令人联想到了年8月21日,在巴伦支海发生爆炸事故并葬身海底的,俄罗斯A“花岗岩”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

当时瑞典的地震台网,就记录到了一次等效里氏2.2级地震波。而事后判明,“库尔斯克”号毁于俄制65-76型鱼雷的发射事故。其爆炸的等效当量,大约千克TNT炸药的规模。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出,26日瑞典地震台网检测到的2.3级震波,大致是一次等效~千克TNT当量的水下爆破。这显然不可能是事故或者真的海底地震之类的原因,确属人为无疑。而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来认领此事。

“断气”对德国意味着什么?

这一掐管事件的后果,无疑极其的严重。

姑且不论一并被掐的“北溪2”,反正本来也没被启用,仅“北溪1”而言,失去这条管线,意味着德国丧失了传统天然气来源的一半还多。

就用几个数据,来说明一下问题。

根据最近3年的数据综合评估,德国目前的年度天然气消费量,可认为约bcm(1bcm=10亿立方米)规模。而“北溪1”自年启用起,立即成为了对德供气的最重要渠道,截至去年,这组管线的年输气量,大致稳定在了55bcm上下。

质优价廉的俄国天然气,是默克尔为德国乃至欧洲构建的基本能源框架

这条管线的建成,可以被视为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任期间,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也是最近十年来,德国执行退出核电政策的主要依托。

而此前已建成,但遭到德方冻结的“北溪2”,其设计每年最大供气量,大致与“北溪1”相若。两条管线加在一起,原本是德国确保能源自主的主要基石。

通过廉价且相对清洁的俄国天然气,德国能以相当低廉的成本,维持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在冷战胜利红利已经基本吃尽的年以后,仍支撑德国经济向前发展。

历经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欧洲难民危机等重大事件的洗礼,仍旧以良好的财政状况,维持着德国民众高品质的生活。

充分利用民意和外部压力,来平衡内部极端政治思潮的弥漫,保持一个相对稳妥的发展路线,是战后德国历届执政者的基本操作。默克尔任内,可谓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在年9月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以私人身份会见了达赖,实际并非出于狂妄与对利害关系的判断失误,而是在德国政坛反对派的一再要求下,干脆顺势而为,然后等着中方报复,并使得那些坚持搞事者学到教训。

叙利亚内战开始以后,在收容难民的问题上,默克尔的操作也大致如此。在劝阻无效之后,其顺应民意而为,直到这些文化和习俗上完全不容于德国社会的外来者,把德国社会搞得鸡飞狗跳。随着民意的反转,默克尔政府顺势收紧了难民政策。

作为默克尔挑选的继任者,现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并非无能之辈,也看得到紧跟美国在俄乌之间站队的后果。

然而在战争开始后,整个德国社会挺乌抗俄上头之际,他找不到合适的民意抓手,能够使德国抽身事外。毕竟只有等到秋季到来,寒潮降临波德平原,德国民众发热的脑袋开始在寒风中冷静下来,转圜操作才有可能。

北溪管线系统的存在,意味着德国政府可以轻松选择在美、俄之间横跳。而且理由还非常地冠冕堂皇——顺应民意!

所以26日的这一炸,可以说是直击其中的要害。根据NordStreamAG的评估,维修工作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而且,无人知晓这期间,袭击者或者效仿者,是否会进行新一轮的破坏行动。

总之,德国暂时将被彻底捆上美国战车。即便德国人醒过味来,他们暂时也无法后退。

被逼入墙角的德国工业

本月13日,路透社曾经发表独家报道称,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德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的对华贸易政策,以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的依赖,并承诺在与北京的贸易往来中“不再天真”。

然而哈贝克的发言本身,就显得非常天真

但从当前德国作为美国盟友、欧盟的经济引擎这一身份而言,上述表态除了时机不对路外,倒也不算离谱,毕竟这是自诩“民主自由”的美国及其盟友阵营,一直写在脸上的政治表态。但问题就出在了这个时机上面。

但也就是在本月中旬,即哈贝克“不在天真”的之后不久,德国公布了其8月份的PPI数据。与各方预料的一致,涨势可谓“喜人”——整个8月,德国PPI指数同比增加45.8%,环比增长7.9%。同比、环比均创下历史纪录。

能源价格飙升,是推动如此单月涨幅的主要原因。8月份德国总体能源价格同比增长%,其中电价更是暴涨.9%。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供应问题,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而天然气供应的匮乏,也正在迅速扼杀德国的经济。

天然气发电远比燃煤干净、比核电安全,但却依赖廉价的俄国天然气

实际上,上文所谓的冻一冻,能加速德国人清醒之说,也只是那么一说而已。因为早在挨冻之前,第一个扛不住的不是德国的人,而是支撑德国人能“又当又立”的根本前提,德国强大的工业能力。

然而以德国目前的天然气储备能力(25bcm),以及截至9月初86%(21.5bcm)的储备量,若是以“料敌从宽”的态度考虑最严重的状况,则整个冬季以全部这些储备再算上能够获得的量,保障民用尚且欠缺大约10bcm。

若以最乐观的情况估计,那么在保障民用前提下,工业需求量仍只能维持大约一半。

这对广大德国企业而言,便是不可接受也无法面对的严峻现实。

“润”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工业运转,首先是需要电力支撑。

最近10年来,燃气发电站已成为德国电力的支柱。所以天然气供应不足或者价格暴涨,首先影响到德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成本。

尽管朔尔茨政府在俄乌战争开始以后,已经斥巨资补贴德国企业能源开销,但这种巨额补贴只能救一时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任何企业在这种环境下都会担心其前途。

更何况有些企业,比如巴斯夫集团,不但需要用到电,天然气本身亦是其重要的生产原料。

巴斯夫集团是德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化工巨头,其在全德境内拥有超过60个生产基地,生产下到化肥、牙膏、日化产品、各种药品,上到汽车内饰、涂料等,几乎所有德国社会能够用得到的化工产品。

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生产基地

由于俄国供气的锐减,以及天然气价格的日渐走高,今年6月末巴斯夫一度考虑关停其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全德最大化工厂。

这座化工综合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拥有超过座生产设施,每年消耗的天然气,占到德国全国总消耗量的约4%——其中60%用于发电,其余40%是用于生产化学产品(包括氨和乙炔)的原料。

根据巴斯夫官方的预测,如果天然气供应量保持在路德维希港基地最大需求的50%以上,企业可以设法通过减产与工艺替换,继续维持运营。但若供气量低于该水平,则工厂将不得不停止生产。

而这也是为什么,巴斯夫在中国湛江投资总额达到百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在经过多年的悬而未决,以及拖延式的低速运转之后,今年7月突然表态要下定决心,然后推进项目全速运转的缘故。

气不够就没法开工,这不是总理来劝几句就能改变的现实

即便朔尔茨亲自出面劝阻和警告,仍旧难改其决心。毕竟,化工厂没有能源和基本原材料,是玩不转的。就德国乃至于欧洲当前的状况,不设法“润”那是要等死么?

存在类似的情况,还有德国肖特公司。

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特种玻璃制造商,肖特公司的产品,电器、医疗设备、电子产品、公共交通。当然也包括最基本的光学设备。

特别是,其作为全球中硼硅玻璃的寡头级制造商,产品被广泛用于制药业,作为药品、疫苗的容器,在全球疫苗玻璃瓶领域市占率达到50%以上。

由于玻璃生产的特殊性,其要求熔炉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一旦冷却,整炉的玻璃就会固化在炉腔内,使整套设备报废。

与巴斯夫类似,肖特集团的生产基地,也拥有独立的发电以及加热系统,同样以天然气为基本能源。根据企业此前公布的数据,为了确保生产设施能够正常运转而不致于发生危险,工厂的天然气供应量必须不低于标准值的70%。

北德的冬天,没暖气真的能成片冻死人的

然而现在,随着秋季来临,整个德国面临一切以民生为重的残酷现实,否则冻死人的事情绝非危言耸听。而既然企业运转与基本生活必须进行残酷的二选一,那么对于肖特而言,“润”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继去年11月,肖特宣布对其位于浙江缙云的医药包装线进行扩产后,最近该公司又频频传出追加在华投资的消息。

类似地,正在或者计划大举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如果在这里按顺序列个表,然后各自简单介绍一下,那么本文想必会长到可以出书的地步,所以这里只能概略地讲,其中还包括全部德国车企、精加工设备生产企业等,象征德国工业实力本身的重要企业。

德国车企加大在华投资这点,倒不是因为德国能源危机之故。当前的现状,只是加速了企业的投资节奏

实际上,这也不是跑不跑中国的问题,因为目前几乎所有德国企业,都在迫切地考虑生存问题——不是“润”去中国,至少也得“润”出德国,选一个能源供应有保障的所在。

比如生产基地位于德国东部耶拿的豪玛材质公司,一家在制造晶体和陶瓷光学材料方面具有全球领先技术的企业。

最近,豪玛在瑞典投资约万欧元建设新厂,并宣称未来可能在当地扩大投资。而在德国官方前往质询的时候,该公司也直截了当说了理由——那里的电费更便宜,“稳定且成本可控的能源供应对我们公司至关重要”。

然而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欧债危机以后,有关“老欧洲何时走向没落”的问题,各方已经争执了整整一岁的光阴。相对一致的观点是,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持续几十年之久。

但现实就是这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并且以如此激烈的方式。但正是以如此的方式,也留给了所有人,表象之下更为深刻的思考。

明面上,北溪管线被破坏这一事件,将会加速德国乃至于整个老欧洲衰落的进程。而一直迫切进行产业升级的中国,无疑是从中捡到了一个天大的“皮夹子”。

在更深的层面上,这一事件也打开了一个,足以令所有国家、我们每一个人恐惧的开关。

北溪管线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但至少在明面上,它是一条国家级能源战略通道,同样关乎德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考虑到其部署在百米深的波罗的海海底,破坏这样一条管路,绝非区区恐怖组织可以做到,其背后必然站着国家级别的罪魁。

而那么如此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策划并执行这样一次攻击的那方,是一个为了利益可以践踏一切准则无所不用其极的存在:做还是不做,只取决于有没有必要,以及能还是不能。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所有的国家,都必须重新考虑其重大工程是否可靠和安全的问题了。

那些至关重要的跨国能源管道、国际物流通道,乃至于某国重要能源设施、关键水利设备,是不是只要能带来利益而且有这个能力,这个罪魁或者试图效仿者,就能够去破坏呢?

而这些关键的设施、体系,如果已经无法被充分信任和使用,那么势必就需要一些更加安全、更加可控的系统来进行汰换。

然而对冲风险,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的。无论是原料、运输以及人力投入,还是更多的时间成本,安保开销。

这些最终都会化为实实在在的价格,转嫁给生活在相关体系内的每一个消费者,没有人能够从中幸免……

此时此刻,欧洲资本,正加速奔赴美国避险,而德国乃至于欧洲残留的众多制造业,中国已经成为了其别无选择的选择。

见其利更应知其害,操纵袭击北溪管线的罪魁,无疑是空前强大的,那么我国,又有哪些脆弱不堪的通道、管道,乃至于设施、设备和系统,是可能遭到其袭击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呢?

当恶王饥渴到,必须要靠吞噬自己的走卒来续命的时候,作为世间不愿屈服于恶魔的少数,能够保护我们自己的,唯有握在手中的武器,以及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双眼与头脑。

今日的一切来之不易。所以,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