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介绍 >> 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一、投资项目实施背景
1、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性能优势突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各大厂商纷纷布局,加速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业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逐渐扩大,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续航里程、电池寿命等性能的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成为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关键,下游新能源汽车厂商和电池制造商对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循环使用寿命、安全系数等综合性能以及成本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比于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在安全性、生产成本以及循环寿命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电池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属于磷酸盐系正
极材料的核心攻坚领域。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相比磷酸铁锂具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相比三元材料具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循环次数以及更稳定的结构,但过去受限于其较低的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商业化的进程缓慢。公司充分挖掘独家首创的“液相法”优势,运用“涅甲界面改性技术”和“离子超导技术”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差的难题,使得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相比磷酸铁锂可以提升15%-20%;2、降低电池成本,能量密度的提升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电池包整体成本10%-15%;3、提高续航里程,拓宽应用场景,实现车端续航里程-km,从而应用到更多乘用车车型中;4、低温性能提升,满足高纬度地区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5、保留了磷酸铁锂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长、制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
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产品,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有望作为国内外新一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而受到高度重视。公司于年9月顺利建成并投产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其他正极材料厂商如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各大厂商亦加速对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产业化布局。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领域快速发展,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需求空间广阔,公司亟需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加速前瞻布局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市场,进一步提升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能、加速产品升级,优化现有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并巩固行业地位。
2、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磷酸铁锂电池已成为动力电池市场主流,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产品,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重,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根据EVTank统计数据,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万辆,同比增长61.6%。我国亦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发展成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中提出的“到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销量则从年的.6万辆增长至年的.7万辆,五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0.54%。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发展,加上庞大的消费市场,促使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根据EVTank与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比重达到了63.6%。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加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6GWh,同比增长90.7%。从具体的技术路线来看,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和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本增效进程的推进,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和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优化升级,磷酸铁锂电池低成本、高安全性、长续航寿命等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之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8GWh,占总装车量62.4%,累计同比增长.2%。
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的进阶产品,能量密度相较磷酸铁锂材料能够提升15%以上,并且保留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长、制造成本低的特点,同时能降低整体成本。因此,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的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已经投产,正在进行产能爬坡,产品的测试指标目前已通过了下游客户的验证,从验证结果来看,公司的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在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上具有突出优势。
上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电池优势的进一步凸显,共同推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3、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广阔的市场空间下,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两大产品将形成有效互补、协同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国家迎来能源转型的高峰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国发电测的能源变革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持续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截至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7.3%;年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量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
此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正快速接近国家制订的“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截至年底,风电新增装机量3,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量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约3.7亿千瓦和3.9亿千瓦。
相较传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不均衡等特征,储能技术的发展成为了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柱。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输配电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以各种形态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实现可再生能源特性改善、调峰调频、需求侧响应等多种电力服务功能,并可节约电力系统综合用电成本。
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发电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设,储能市场也随之稳步扩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万千瓦,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从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同样超九成。
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将促进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储能领域,下游客户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