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资源 >> 红军创始人之一,牺牲时仅26岁,名列三十
年10月,蒋介石集结了十万部队准备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
由于情报设施落后,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红一军竟然一无所知,已倾巢出动,奔袭新洲,拟通过歼灭郭汝栋第二混成旅来解决部队的冬装问题。
红一军一击得手,不但缴获了大批冬装,还补充了大量枪支弹药。
形势这么好,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正在迫近的红一军继续趁热打铁、离开了鄂豫边根据地,远袭皖西。
担任总指挥的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探知鄂豫边苏区空虚,惊喜若狂,立即下令发动总攻。
然而,等他们进入苏区时,却遭到了另外一支主力红军的迎头痛击。
这支红军主力是来自蕲(春)黄(梅)广(济)的红十五军。
红十五军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千里之遥的大别山呢?
这事得从头说起。
红十五军的创建人是我军年轻将领蔡申熙。
蔡申熙,湖南省醴陵县人,早年在广州讲武学校学习,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黄埔军校期间,先后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军阀陈炯明叛乱、军阀杨希闵叛乱的战斗,表现突出,晋升为营长、团长。
年8月,蔡申熙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四师参谋长。后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便转战各地,于年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
在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期间,蔡申熙单枪匹马前往吉安策反了担任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的罗炳辉,罗炳辉后来成为了共和国三十六军事家之一。
此后,蔡申熙前往东固,在小型地方游击武装的基础上建立起江西红军第二、三、四团,这三个团后来与罗炳辉的第五团合编为红六军。
不久,蔡申熙远赴湖北阳新,指挥红八军四、五纵队北渡长江,在二十多天内战宿松、取六村、攻广济、克漕河、占英山,五战五胜,并在两个月内组建起红十五军,创造了红军历史上建军时间最短的纪录,他本人任军长、陈奇任政委。
红十五军建军迅速,但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
一、兵员不足。红十五军全军只有两个团,下辖不过二千余人。
二、装备奇差。隆冬将至,天气寒冷,红十五军包括指战员在内,都是身着单衣、草鞋。最致命的是枪支、子弹奇缺,全军只有一千来条枪、平均每枪只有三发子弹。
就是因为这个,红十五军才千里迢迢前来要与红一军会合,希望得到兄弟部队在物资上的支援。
可是,他们来得太不巧了。不但红一军已经离开了,还一头扎入了国民党重兵包围的“陷阱”里。
他们侦探出的敌情是:进攻鄂豫边的敌军,仅国民党正规军就有七个师另一个旅,再加入其他林林总总的非正规军,总兵力已高达十万!
这种情况下,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撤!
可是,红一军已经不在,刚来的红十五军又撤,则留置在苏区的各机关只能束手待毙了。
新任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亲自到红十五军军部苦劝,劝众将士共同保卫苏区。
是去是留,全在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的一句话。
全军两千多双眼睛都看着蔡申熙,等待他的最终决定。
蔡申熙却毫不犹豫地对战士们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我们是红军战士,为人民打仗,为革命牺牲,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留下是死,我的意见也是坚决地留下来。何况,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能粉碎敌人的进攻,我们还不一定会死呢!”
蔡申熙的一席话说完,全军上下群情振奋,一致表示与敌人决战到底。
年12月下旬,敌人重兵突入根据地中心区,侵占特委所在地——黄安七里坪。
红十五军势单力薄,枪支弹药紧缺,粮食也供应不上。
蔡申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决定领着全军将士突破敌人的重围,到皖西与红一军会合,然后再一起杀回来。
红十五军东进至鄂东北福田河,遭到了敌军一个团的堵击。
蔡申熙在绝大多数战士有枪无弹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下令吹“冲锋”号。他的口号是:“接近敌人就是胜利!”
于是,在连续不断的“冲锋”号声中,一批批战士迎着敌人的枪口飞快疾奔,不断有人中弹倒下,但没中弹的仍然面不改色继续前冲。
敌人全被吓傻了。
红军战士冲破数道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他们的骠悍的作风和无畏的精神彻底压垮了敌人,全歼该团数百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械物资,解决了一直困扰部队的弹药问题。
年1月上旬,红十五军与红一军会师,两军移驻商城南部的长竹园合编为红四军,由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原红十五军改编为红十师,蔡申熙任师长;原红一军改编为红十一师,许继慎任师长。全军共约一万二千余人。
大军杀回鄂豫边,迫使敌军处于守势。
敌军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堡垒,龟缩不出。
战士嘲讽其为“乌龟战术”,但苦无重武器,一时间竟也拿这种“乌龟战术”没有办法。
但这时红四军军部中已有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许继慎四位世间罕有的军事奇材(这四人均为黄埔高材生,同列共和国三十六军事家),他们共同制订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三种破敌之法,交由蔡申熙前去执行。
打磨角楼,蔡申熙围而不打,而在磨角楼通往敌人后方的路上设伏,歼灭了敌人前来赴援的四个团,极大地打击了磨角楼守敌的士气,迫使他们放弃了抵抗。
打新集,蔡申熙每天挥军佯攻,暗地里却在城北挖了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坑道,一直穿到城墙底下,然后点燃起数百斤烈性炸药,炸塌该处城墙,红军一举攻入城内。
打双桥镇,蔡申熙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不断袭扰,然后捕捉战机,将运动战演变成歼灭战,一口气吃掉了敌人六个团!
双桥镇的胜利,宣告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带领部队摸索和实践新战法的蔡申熙也因此成为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开创者之一。
不过,也在双桥镇的战斗中,蔡申熙右臂、左腿中枪,因医疗条件差,虽然保住了性命,右臂却残废了,从此留在后方担任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年10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来根据地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和军委会主席。
张国焘为人骄横、目空一切,很多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但要依仗蔡申熙和徐向前的军事才能,不得不对这两个人高看一眼,保持应有的敬意。
张国焘说徐向前“具备做这个苏区游击战争的领导者的条件,他的军事见解切合实际,游击战的经验丰富,指挥作战极负责任,对下属则严谨谦和,不失大将风度”,称“蔡申熙是具有战略见解的人才……在军事指挥方面也许不如徐向前,而在军事见解上则往往有独到之处”。
在蔡申熙的天才谋划和徐向前的出色指挥下,红四方面军从年11月到年6月先后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和潢(川)光(山)四大战役,先后歼敌六万余人,歼灭了成建制的国民党正规部队达四十个团。
这是红军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大捷。
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猛发展,苏区版图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三百五十余万,建立了二十六个县的革命政权。
张国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在鄂豫皖省委成立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时放话说:“国民党主力只剩下七个师,其余都是杂色部队,红军现有这样的力量,已经不论多少敌人都不怕了。”
而在张国焘的错误指导和影响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紧急任务》决议中提出了所谓“偏师说”,称今后进攻根据地的主力是帝国主义直接担任,国民党军只能作一支起辅助作用的“偏师”,红四方面军的任务就是夺取武汉和直接与帝国主义军队作战。
与张国焘的盲目乐观不同,蔡申熙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冷静,他看到了其中的危机,率先向中央分局提出了应该预觅退路的问题。
“预觅退路?”张国焘感到不可思议。
蔡申熙却没有半点像开玩笑的样子,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占据优势,而各种情报表明,国民党将向鄂豫皖发动重大攻势,兵力将达到五十万人。
蔡申熙说:“我军应该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也要有应付最坏局面的预案。”
张国焘哪里把蔡申熙的告诫放在心上?他意气风发,下令部队向武汉方向进击,要求进行“不停顿的进攻。”
蔡申熙叹着气,未雨绸缪,派人到鄂北、鄂西北和豫南、陕南搜集情报,与鄂、豫、陕边区党组织、游击队取得联络,研究京汉铁路以西的情况,苦心制订大军撤离的退路。
从年8月开始,张国焘不断尝到了自己错误决策所带来的苦果:由于蒋介石向进剿部队发起总攻的命令,各路敌军潮水般涌进苏区中心区。红四方面军连接在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吃了败仗,被迫转移往皖西、南下英山,处处受阻。在英山以北的燕子河,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了燕子河会议。
张国焘想起了蔡申熙先前的“另觅退路”的提议,在会议上接受了蔡申熙“向西转移”的意见。
会后,红四方面军兵分两路,向鄂豫边转进。10月初,两军在新洲会合,进抵黄安的高桥河、河口镇一带。
为了准备即将进行的西征,部队河口镇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蔡申熙为红四军军长兼第十师师长。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河口镇,竟成为了蔡申熙的丧身之地。
胡宗南第一师、俞济时第八十八师与红军主力相遇,蔡申熙率部反击。激战中,蔡申熙腹部被敌军的冲锋枪扫射中,里面的肠脏被子弹打得稀烂。
目睹蔡申熙的伤情,徐向前、王树声、曾中生等战友纷纷落泪。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河口)战斗中,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同志牺牲了,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负重伤,第二天也牺牲了。牺牲前,我去看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没办法,要人补他一枪。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挥部队去了。蔡申熙同志是(原)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敢,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体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
牺牲这一年,蔡申熙才二十六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的36位军事家的名单中,蔡申熙名列其中,同时,他也是共36位军事家中去世时年龄最少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