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资源 >> 直播纪要锂电行业景气延续,寻找明年最
嘉宾: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
摘要:
1、01年主力车型A级开始加速
01年,从电动车车型的推广和销量情况来看,既有走高端路线的车型,也有走接地气的车型。前11个月的畅销车型排行,排在前面的主要是两大类的车型是以五菱宏光Mini为代表的A00级车型,以及A0级车型。A00级占比在3%左右,A0级大概在10%,而去年A00级全年大概在7%,A0级和A00级的占比在39%,今年A00和A0级相对于去年来说只是稍微有一点提升。
01年销量提升最大的车型其实是在A级车,这是一个良性现象,因为燃油车销售量最大的车型就是A级和B级。在01年的前11个月里,A级车的占比达到了35%,比去年提升了将近七个点左右。B级和C级车的占比大概在3%,所以电动车的整体车型结构在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如同以往一样,车企都完全根据补贴政策来做,消费者都为了绿牌和便宜价格去买。
、0年全球销量有望达到万辆,中欧美市场继续发力
01年,中国全年电动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渗透率大概在15%左右,第二大市场欧洲销量应该在30万辆以上,第三大市场美国,虽然有补贴政策,但是美国整体上不是靠补贴政策去推动,销量应该在55-60万辆左右,再加上其他市场的量,全球销量在万辆左右。
0年,中国市场有望达到万以上,渗透率将提前达到0%,国内市场渗透率在40%以前应该还是属于增长比较快的阶段。0年的增量依旧是每一类车型都会有增量,从车型的布局上来看A0级,A00级,A级和B级都是有相应不错的爆款车型在往前推动。
欧洲市场,01年的销量大增和政策的催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欧洲的政策也开始逐步消减,按照欧洲现在的发展趋势,以及车型结构来看,欧洲仍然是处于自然向上增长的过程,所以0年欧洲的销量有望保持万辆的体量。
美国市场0年的销量可能增幅比较大,目前美国政府在加快推进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带您到车销量有望达到万左右。其他的一些市场可能还有一些量级,0年全球的量是有望达到万辆以上的体量规模。
3、0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比有望持续增长,突破60%
01年,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产量等方面增长比较快和电池体系,海外车企的布局,以及储能的需求是高度相关的。当然,磷酸铁锂占比加快主要是在中国市场,海外对于铁锂的需求没有国内这么高,全球市场整体接近/3的量还是用三元电池。
0年,国内的铁锂的占比还是有望保持继续向上的趋势,一方面在于三元低镍电池如5系电池,从性能来看,5系电池能量密度比铁锂稍微高一点,但是其热失控的热管理成本,其实是和8系差不多,所以性价比不高;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以后,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看,销量占比最高的车型A00级和A0级的车型对于续航里程要求并不高,全球龙头车企特斯拉也因为成本在转换磷酸铁锂版本,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在往磷酸铁锂方向去换。0年,磷酸铁锂电池在电动车里面的用量可能会超过60%,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变化。
4、0年六氟和电解液价格大概率回落
六氟和电解液在01年有着不错的价格涨幅,但是0年,六氟和电解液价格大概率回落,因为01年在旺盛下游的需求下,六氟和电解液都面临产能不够的问题,而扩产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环评等环节,但是这个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大概一年左右就能够把新增产能释放出来。
电解液的在涨价是从00年的十月份左右开始,正好是中国,欧洲和北美的需求产生共振的时候,而在前几年,电解液新增产能并不多,-3年没有新增产能,所以01年电解液的产能十分紧缺,从8万左右的价格一直涨到40多万的价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有扩产计划,在0年年中基本上六氟和电解液的产能能够逐步释放出来,之后六氟和电解液的价格就一定会回落,回到大概十几万左右价格。
01年,部分龙头公司在年中的时候,就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产能锁定价格,而且是锁定到明年年中左右的时间点,这也是企业对于价格的一个基本的判断。而对于其他新的产品,比如像LIFSI的需求则可能会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但整体上来说,六氟和电解液的价格一定是会有回落的。
5、氢能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燃料电池
氢能产业要想形成良性循环,需要一个点突破来把整个氢能产业给带动起来,而目前最容易取得突破的主要就是在燃料电池车领域。根据节能与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要达到万辆。
我国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支持属于比较靠前的,希望通过以奖代补,示范城市群等去做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减少了骗补的可能,也避免产业散点式的发展,最后产业集中度不高,每个地区都在发展,最后都发展不起来。
未来,氢能在车应用方面主要还是在重载等专用车辆,还有固定运输线路的车辆,对于非固定运输线路的车辆,如乘用车就会存在加氢的问题,短期内,国家不可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少的时候,就去修建大量的加氢站,因为加氢站是加油站,充电桩之后的第三套加能的体系,没有前置基础设施和技术。
目前,国家想在特定的区域,以及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先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量级。因为燃料电池汽车之所以无法像电动车一样在全国迅速普遍起来,是因为电动车即使是在公用充电站和充电桩分布不好,或者说全国充电网络没建立起来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回家慢慢充电,但是燃料电池汽车是不太可行的,所以这种体系就决定了氢能在车里面的应用,主要就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的应用场景。
正文:
邓永康: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甚至是过去两年里,新能源确实表现非常优异,今天我重点要给大家汇报关于新能源车和氢能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首先第一部分,是对于整个新能源车的一些理解,还有投资的一些大的方向。整个新能源车,在01年面临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表现还是非常好的。上半年缺芯对于行业影响非常大,到下半年,面临原材料价格的高运行以及电力供应紧张等问题,但是今年1-11月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却是非常可观的,已经达到了万辆左右水平,月度渗透率最高的一个月也达到了18%左右,最近基本上也维持在这个15%左右的水平。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月,我们基本上预期全年国内电动车的量会达到万以上的规模,从整个量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结构性的因素可能是更为关键的地方。此前我们认为插电混动的车占比会比较高,其实并没有体现出真正意义上市场化的需求,而是为了拿到绿牌牌照。而在今年的前十一个月的量里边,我们看到纯电的占比其实是非常高的,达到了83%左右,而插混占比仅仅17%。而且,从增幅上来看,纯电的增幅是远高于插混的增幅,纯电的增幅大概是1.9倍左右,而插混的增幅大概在1.4倍左右,这是车的结构上跟过去不太一样的地方。
然后从整个产销来看,今年的情况是多点开花,前十一个月的畅销车型排行,排在前面的主要是两大类的车型,第一大类的车型,就是这个以五菱宏光Mini为代表的A00级车型,以及A0级车型可能会比较多,尤其是A00级的车型。五菱宏光也毫无疑问是排在全市场第一位,仅前十个月,五菱宏光mini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30万辆,占比也已经达到了14.3%。
除了五菱宏光mini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A00车型表现也非常不错,比如奇瑞EQ,欧拉黑猫等,都是属于今年以来非常畅销的A0级车型。除了这些之外,C级车和B级车其实也有很多非常畅销的,如特斯拉的model3和modely这两款车型,还有比亚迪汉,理想one等。所以从车型的情况来看,既有走高端路线的车型,也有走接地气的车型。
今年前十个月的数据跟去年全年相比,A00级的量还是比较多的,估计在1/3左右的体量,然后A0级的量大概在10%,而去年就是A00级全年大概在7%,A0+A00加一起大概才到39%的水平,今年相对于去年来说,还是稍微有一点提升。
然后,A级车的加速我们反倒觉得是一个非常欣喜的现象,因为我们知道燃油车销售量最大的主要是A级和B级这两款车型。在今年的前十一个月里边。A级车的占比达到了35%,比去年提升了将近七个点左右。B级和C级车今年的占比大概是3%,所以我们看到车型结构在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去走,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大家扎堆照着补贴政策去做。
此外,造车新势力的表现的也是非常好。前十一个月的数据蔚小理三家一线的造车新势力的量加起来在4万台左右,平均每家在在8万台,整体占比在在9%左右。从全年的量来估算,我们觉得基本上快接近于10万台左右的量,在汽车这个领域,一万,十万和一百万,是非常关键的数据,这些企业基本上已经快接近于十万的级别。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和十月份,造车新势力受芯片短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直到11月才有所缓解,我觉得如果没有芯片的影响,他们的销量可能比这个还会更高一些,而二线的新势力,如零跑跟哪吒的销量增速其实也是非常快的,哪吒前十一个月销量已经接近6万台,然后零跑大概也有将近3.5万台左右,这是整个造车新势力的基本情况。
回顾完今年的情况,我们需要去展望一下明年行业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地方。因为明年是我们新能源补贴的最后一年,明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就没有补贴了,实际上在第一次政策出来的时候,企业就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因为以往企业在推出车型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补贴政策来的,导致企业方和政策制定方之间会出现相互博弈,基本上都是看怎么样才能拿到最高额的补贴去制定车型,比如说续航里程,这两年A00级车型上量很快就是有这方面原因。
而在01年有了转变,整个中国的市场转为产品驱动力时代,我们看到的就是包括合资车企还有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都在推新的有优质车型,01就有40款新车型陆续推出。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SUV和MPV,那么全球大部分的车企就都在往这个方向去靠,比如特斯拉的modelY的铁锂版,满足紧凑型的SUV这种需求,还有大众的ID6也是针对中国的消费群体推出的。国内的一些企业也有这方面的车型推出,既有新势力的,也有传统车厂的,都是推出非常多的车型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追求补贴。
除了SUV,轿车方向各大车企也分别推出了不同的车型,国内以比亚迪、北汽为代表的企业都有相应的一些车型,我们觉得这些车型未来可能也都会成为0年甚至往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爆款车型。
而供给角度来看,外资市场相较于我们中国本土的造车新势力和合资品牌来说,海外传统的几大车企在电动车这个方面走的其实是比较慢的,那我们来看看,这些车企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大众在全球所有传统车企里边来说,电动化的规划还是比较早的,在年就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就是它推出MEB平台,因为他家电动车可以通过平台化造车来快速把成本降下去,过去在燃油车时代,大众是靠这个方向取胜的,那么未来在新能源这个领域,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力。电动车平台大众有两款,一款就是MEB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大众自己使用,也针对外部的车企开放,另外一款就是高端的,主要针对奥迪系列,主要是PPE平台。
大众规划在05年之前中国就要推30款新能源车,产品占比至少是达到百分之三十五,05年,达到万辆左右,然后到09年,累计销量达到万辆左右。它也有平台的规划,MEB是两千万辆以上,然后PPE大概万辆以上。目前在大众推出的车型里,ID3和ID4在中国的表现确实是一般,但是我们看到在海外的表现却是非常好的,海外的客户,对于这个车型的认可度是非常高,尤其是在欧洲,所以我们看到在欧洲的畅销车排行榜里,排第一的是雷洛,ID3和ID4则目前进入前五。中国的消费者比较喜欢大空间和长轴距类型的车型,所以大众接下来给中国消费者推ID6,轴距和空间都比ID3和ID4要升级不少,当然价格可能相对来说也会更高一些。
奥迪,计划01年开始,新能源纯电动车的数量将会增加一半。并且到05年之前,会扩大全系列的电动车品牌,同时奥迪和一汽也成立了新能源公司,基于PPE平台在04年左右在中国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奥迪还是属于大众电动化战略中的一环。
奔驰,属于电动化稍微偏晚一点的,现在奔驰也在加快平台的建设,奔驰的大部分车型还是基于原来燃油车平台去做设计,未来到04年左右,可能会有MMA架构平台来为电动车去做设计。目前奔驰上市的车型主要就是今年上市的这个EQC,然后明年往后,可能会重点推出这个EQA和EQB,都是全系列的这个电动车的发展方向。
宝马,也是属于豪车系列,有一个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每一个阶段都非常清晰,第一阶段,主要还是做技术积累,第二阶段,主要升级的是S3系列,还有其他的一些车型,到05年之前,宝马是计划推出5款电动车,还有插混车,目前亮相的主要就是I4系列车型。
比亚迪,过去在电动车里主要是王朝系列,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秦汉唐元,这系列的车型同时会存在混动和纯电两个版本,未来比亚迪会推出另外一个矩阵系列的产品,就是e网系列,以往系列混动版本,都叫军舰系列,还有之后的海洋生物系列,基本上是在补足自己在整个电动车领域的一些布局。
我们从整个政策端、车企的布局,以及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接受程度来看,明年全球电动车的高增长趋势是非常明确的,今年的数据大概率已经是属于比较确定的,中国前十一个月大概已经在在万辆,全年万辆是大概率事件,这个增速其实是非常高的。万辆以后,大中国的渗透率大概在15%左右。然后第二大市场就是欧洲,欧洲今年应该在30万辆以上,第三大市场是美国,美国其实有补贴政策,但是美国整体上,不是靠补贴政策去推动的,美国今年应该在55-60万,如果再加上其他市场的量,今年全球大概就在万左右的量。
明年,不同市场还是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首先,中国市场我们觉得应该是可以达到万以上,那渗透率大概在0%,我觉得中国市场,渗透率在40%以前都还是属于增长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明年的增量,我觉得每一类车型都会有增量,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上游材料的价格还是有点高,等会儿到供需平衡表测算的时候,我会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所以相对来说,大家有点担心主力的车型是不是能达到那个状态,从车型的布局上来看A0级,A00级还包括A和B都是有相应不错的车型在往前推动的。
另外,电动化跟智能化其实是绑定的,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去付出一些资金,因为在电动化的基础平台上去搭载智能化比较容易,所以我们觉得中国明年保证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材料价格也不会长期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为本质上是因为这个疫情,还有需求超预期带来的一个错配。
欧洲市场,今年和政策的催化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欧洲的政策也开始逐步消减,按照欧洲现在的发展趋势,还有车型结构来看,我们觉得欧洲应该是一个自然往上增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觉得明年欧洲大概保持万辆的体量。
美国可能会变化比较大,一个方面,即使不考虑新增的一些政策,美国明年我们觉得可能会出现翻倍。现在美国政府在加快推进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如果有补贴,我们觉得量可能上的会更快,我们觉得至少可以保证万左右。
其他一些市场,可能还有一些量级,明年全球的量我觉得应该是有望达到一千万以上这样一个体量规模。那么达到一千万以上之后,我们需要去看的就是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因为今年需求是远远超预期的,年初大家对于全球新能源车的需求觉得可能在多万辆,但是到年末全年可能到万的这个量。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需求的增长情况,因为明年我们觉得一千万辆是确定的,一千万以后我们觉得每年可能保持一个40%左右的高增长。这个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对于电池以及电池相关的一些材料的需求是比较重要的,那对于今年的万辆车的情况,我们去做了测算,今年整个电池的需求量大概可能接近GWH左右,其中1/3是来自于磷酸铁锂,尽管只有1/3,但是相较于头一年,磷酸铁锂的增速是非常快的。
磷酸铁锂增长比较快,我觉得是跟电池体系,还有海外车企的布局,包括储能的需求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使得铁锂的需求是特别的旺盛。但是中国市场铁锂的占比是偏高的,海外其实对于铁锂的需求,没有我们中国这么高,所以我们看到,就整体上全球来看,大概接近/3的量还是用三元电池。那明年来看,我觉得国内的铁锂的占比应该还是会持续往上走的。这跟我们的电池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年左右也努力去推高镍体系,因为在电池降本路径里边通过技术迭代去降本是有效的,而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成本降幅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对材料的用量,是一定比原来电池要少很多,所以年企业去做三元电池,但是后因为热失控问题,大家把三元电池又开始从8系改回到5系。所以这两年,我们在三元里面,是五系电池会偏多。
五系电池,它稍微有点尴尬,电池能量密度比铁锂稍微高一些,但是它热失控的热管理成本,其实是跟8系差不多,或者说稍微便宜一点,所以它的性价比就是属于两头不靠的状态,那么在这两年,补贴政策退坡以后,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看的,A00级和A0级的这些车型,对于空间的讲究没有那么大,所以很多企业就开始往磷酸铁锂方向去换。导致今年11月份看到磷酸铁锂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五成,我估计明年,磷酸铁锂电池可能在车里面的用量可能还会超过六成左右,这是一个大的一个趋势变化。
明年一千万辆车,对应电池用量需求大概在接近个GWH左右,这是动力类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有一些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主要体统计了三大类,第一大类,就是消费,纯粹的消费电子的需求。这种增速其实并不快,今年,大概51个GWH左右,明年可能就是58个GWH,第二大类是储能的需求,既包括基站的需求也包括电力系统的需求,整体上看,就是电力系统的储能的增速是比较快。此外,还有两轮车、电动工具的需求,把所有消费和动力全部算起来,大概今年整个电池的需求在接近个GWH左右。
明年来看,动力电池需求的增速跟我们全球的这个电动车的增速是保持匹配的。那么未来几年,整个电动车的需求我们觉得还是持续会往上走,电池的量也会跟着车辆往上走。
那么供给端,首先,我们从电池这个环节往前去看,这一年压力是比较大的,电池企业承受了较大的成本上涨压力,现在电池企业确实也在向下游去传导涨价,近期我们会看到一些主要的电池企业在和车企之间再做沟通,希望价格可以往上涨。另外,成本端可能会有一些环节的价格会有所松动,那我们就逐一来做梳理。
首先一个比较确定的就是六氟和电解液环节,价格大概率是会回落的,因为扩产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包括环评,但是这个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大概一年左右就基本上能够把新增产能释放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电解液的涨幅,是从去年的十月份左右开始往上涨的,那个时候,刚好是中国,欧洲和北美的需求产生共振,而在前几年,我们看到电解液新增产能并不多,大概有两到三年没有新增产能,所以那个时候,就非常紧缺,在紧缺的过程中,我们就看着电解液的价格一路往上涨,从8万足的价格一直涨到40多万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有一些产能准备释放,所以大概率上到明年年中,就是六氟和电解液的产能逐步释放出来以后,我们觉得六氟和电解液的价格,就一定会回落,从这个40多万的价格,回落到大概十几万左右价格。
所以,有些龙头公司在今年年中的时候,就基本上就是把他的产能锁定价格,而且是锁定到明年年中左右的时间点,这也是企业对于价格的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对这些领域来说,我们觉得基本上就是价格回落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这个其他新的产品,比如像LIFSI的需求,可能会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但整体上来说,六氟和电解液的价格一定是会有回落的。
正极材料的价格,其实今年长得也是比较多,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在涨,它有一个传递的过程,另外一方面是今年的需求是持续超预期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正极材料的需求其实是偏紧的,明年来看,大的一些企业,在正极材料领域,确实有一些新的产能投放,基本上都在明年年中,所以明年年中以后,我们觉得这个正极材料,除了材料端本身成本以外,其实加工费,它上涨不会那么高,所以我们觉得明年正极材料上半年可能还偏紧,但是下半年基本上就是属于不在偏紧的一个状态,
最后,锂资源,今年确实从四万左右价格一路往上涨到如今二十五六万左右,电子盘的交易价格可能在30万附近。那么这个价格会不会继续往上涨?我觉得可能会维持高位,有可能阶段性的会往上涨,但整体上来说不太会长过头的状态。其实在00年头的时候,海外的一些锂矿端企业,是在准备扩大资本开支,但是当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很多产能往后推,再加上从去年到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是远超大家预期的,所以,就是锂资源这一端,确实是显得是偏激。但如果拉长时间看里,锂资源肯定是不缺的,主要看的是成本,比如说高品位矿,泰利森的矿或者说像南美这些盐湖,品味比较高,那生产成本可能就在三万多,而我们的品味比较低的矿比如云母矿,成本就在6万。以现在的价格来看,其实中间的盈利是非常丰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企业是有扩产的意愿的,只不过是需要一个时间。
所以我们觉得,明年可能价格会维持高位,但是应该不至于涨到过头的阶段,而且从整个行业上来讲,如果价格涨得特别多,大家都受不了,需求自然会回落。
那么最后回到中游,我们还有一些环节比如负极,隔膜,铜箔等,我们觉得负极,隔膜,铜箔可能是属于未来两到三年,依然是属于偏紧的环节,各自偏紧环节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不太一样的。
负极环节偏紧,主要跟石墨化是高度相关的,因为石墨化是一个能耗比较高的环节,所以过去主要是有一些第三方的企业在做,然后这两年因为能源双控导致石墨化开工率是比较低的,所以一些做负极的企业,也开始做一体化,把石墨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生产环节,所以未来我们觉得就是负极这个行业,因为石墨化的约束,还包括了企业一体化,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序都是属于偏紧的一个状态。
隔膜跟铜箔,它实跟设备端的约束是相对来说偏高一些,主要的设备都要去日本或者其他国家去购买,此外隔膜的拉伸过程还包括铜箔的这个生产过程,还是有很强的knowhow的,再叠加产品升级的需求在里边,所以整体上来看,供需格局还是非常偏紧的,可能看两到三年隔膜跟铜箔,当然是属于结构性的,就是隔膜里边的湿法隔膜,5微米以下的铜箔,可能都是属于偏紧的状态,所以我们觉得这些环节,依然是值得重点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