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发展 >> 刘永坦钱七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永坦,82岁,自力更生研制了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创建了我国新体制超视距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图片据哈工大钱七虎,81岁,系统建立了从浅埋到深埋、从单体到体系、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的工程防护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关键工程防护技术难题。
图片据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薛其坤院士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项。
其中,北京主持完成的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3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北京连续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高奖获得者介绍
钱七虎:
“天下第一爆”和“天下第一隧”
年秋天,钱七虎出生在江苏昆山的一个普通家庭。对于自己为何取名“七虎”。他在央视一档节目中曾有如此介绍:因此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起小名“七虎”。结果,这个小名伴随了钱七虎一生。
年上海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从此开启了长达60多年的防护工程学术生涯。年,钱七虎赴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深造。回国后,钱七虎曾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总参科技委常委;现任军委科技委顾问、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钱七虎说,以智慧筑牢地下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是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和始终不渝的强烈心愿。在学术上,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他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年,钱七虎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设计出当时国内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飞机洞库门,并开创性解决了防护工程中的难题。那一年,他才38岁。
年,珠海要建设一座现代化机场,必须炸掉附近的炮台山。一年以后,随着一声巨响,炮台山成功爆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药量的多层多列条形装药峒室大爆破工程,安装炸药吨,爆破岩石约万立方米,被称为“天下第一爆”,钱七虎担任这次爆破工程的总指挥。最终,爆破工程非常成功,并对周边影响降到了最低,邻近居民点未发现任何飞石,离爆区仅有米的民房也没有倒塌。
进入新世纪,钱七虎提出,未来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他倡导向地下要空间,给城市减肥。他说,人类19世纪在地面上修了很多桥,20世纪修了很多高层建筑,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推动者,他希望构建一个新型多元的城市空间。
针对桥梁给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带来的巨大负荷,年钱七虎向高层领导提出要在长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两年后,南京长江隧道纳入南京“五桥一隧”总体规划。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他没有固守传统的“沉管法”,而是根据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的实际水文变化情况,提出了盾构机开掘的方法,并建议厂家将盾构刀具改为常压下可拆换式。
在此后的应用中,面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又顶住压力,指导团队改良刀具,大幅提高盾构性能,提升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被誉为“天下第一隧”的南京长江隧道在年5月通车运营,这是长江沿线长度最长的隧道,工程获得了鲁班奖等十多个奖项。钱七虎也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
年1月,习近平签署通令,给6个单位、24名个人记功。其中钱七虎因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荣立一等功。
生活中的钱七虎喜欢游泳,一个星期两次,15年来雷打不动。他还设立了慈善基金,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他将院士津贴、获奖津贴资助给贫困失学儿童,二十多年来捐助近百万元。
刘永坦:
攻坚新体制雷达
刘永坦是我国著名中国雷达技术与信号处理专家。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年,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年,刘永坦参与组建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
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最终未获成果。
年,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起程回国,开启了对于新体制雷达的技术攻坚。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方案评审会,对这份新体制雷达方案报告做详细评审,4天后,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该报告。
进行雷达研制,研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做试验。外场试验期间,刘永坦带领团队成员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临到春节前一两天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短短几天之后又得返回试验现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年,该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刘永坦带领科研人员继续对新体制雷达技术进行不断攻坚探索,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科研成果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于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将在保卫祖国海疆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刘永坦在雷达、制导技术方面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由于其出色的成绩,他于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注:以上文字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年设立至年度,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被授予这一奖项。
年度一一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年度一一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年度一一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
年度一一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年度,最高奖得主空缺。
年度一一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年度一一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年度一一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年度一一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年度一一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谷超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
年度一一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的师昌绪;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硏究的领军人物王振义。
年度一一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家麟;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的吴良镛。
年度一一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年度一一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程开甲。
年度一一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于敏。
年度一一最高奖得主空缺。
年度一一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赵忠贤;在青蒿素发现上做出科学贡献的屠呦呦。
年度一一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
北京连续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主持完成的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3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其中北京连续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批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硬科技”成果涌现,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蓄了新动能。
“卡脖子”领域加强了技术攻关
市科委表示,北京聚集顶尖人才、机构和项目等核心创新要素,坚持在战略领域和关键“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给予持续稳定支持。
薛其坤院士主持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团队于年底首次实验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不需要强磁场的情况下,实现无能量损耗的电子运动。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促成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也为拓扑绝缘体各种量子效应的实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记者了解到,从年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年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再到年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外北京还主持完成了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涉及信息科学、物理、化学、数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基础研究呈“全面开花”之势。
其中,李永舫院士主持完成的“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通过共轭侧链来拓宽共轭聚合物吸收光谱的设计思想,形成一类有代表性的高效给体光伏材料,对国内外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朱文武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理论方法”项目,建立了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新理论,开辟了多媒体资源计算的新途径,为发展多媒体网络资源计算基础理论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陈春英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项目,在“纳米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医学功能等瓶颈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为发展肿瘤的可视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硬技术”创新涌现了一批新成果
据介绍,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多措并举扶持“硬技术”创新。如今战略布局的成效逐渐显现。此次评奖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重点发展领域产生了一批代表性获奖成果。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梅宏院士主持完成的“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项目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发了支持云-端融合系统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台,与神州数码、联想、科大讯飞、阿里云等企业联合推出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支撑了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提供了源头创新技术。
在医药健康领域,清华大学与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攻克了脑起搏器生产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首次自主建设了系列脑起搏器产品生产线,并在全球首次建成脑起搏器远程程控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据。据悉,该脑起搏器产品已在全国医院完成余例次植入手术,年国内植入占比已达到约60%,并开始出口到国外,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科研、产业化和临床应用水平。
在新材料领域,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带材万吨级产业化装备和工艺技术,建成了我国首条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提升了非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研发与制造水平,为我国输配电领域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保障。
此外在智能装备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高技术成果。如此次“仿人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仿人机器人多模态多关节协调的运动规划与控制难题,研制了国际首个具备行走、爬行、翻滚、摔倒保护等多模态运动的仿人机器人,推动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果服务于载人航天国家重大工程,并在多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了仿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占获奖总数八成以上
记者了解到,作为“三城一区”的领头羊,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的能量更加充沛,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奖获奖项目达59项,占北京获奖总数的85.5%,占全国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26.3%。
如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金仓数据库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大数据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在数据库管理系统领域多年的科研成果依托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应用最广泛的国产数据库品牌产品,全国累计部署超过50余万套,遍布全国多个县市,全面提升了国产数据库产业化水平。
此外,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笔式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在多源笔交互信息感知技术、复杂笔迹结构理解技术、笔式智能交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通过院企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使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机交互应用方面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实现了5大系列20多个品种电子白板、交互式平板的产业化,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并推广到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29个国家,以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转发,祝贺他们!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航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