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发展 >> 煤尘,电火花,684人遇难,记1960年
参考资料:中国安全生产志
老白洞煤矿位于大同市西南27千米处,是当时大同矿务局八大矿之一。该矿原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旧矿井,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侵犯和掠夺。年开始排水恢复生产。
事故发生当天年5月9日13时多,正值井下人员作业交接班和工作高峰时段,有各类工作人员近千人。13时45分,突然一声巨响,15井口喷出强烈的火焰和浓烟。
事故发生后,全国主要煤矿的救护队于当日先后赶到事故现场(空运到大同),组成抢救队伍;31个医院和医疗单位的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抢救;空军和民航派出了飞机60多架次支援抢救;铁道部派出专列运送抢救人员和物资;卫生部门供应了21吨药品,商业部也运去了大批食品。
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救护人员进行反复搜索,在能够到达的每一处,都要查3~5次;16日,井下能够搜寻的地方已全部搜寻完毕,遇难人员已无生还的可能,对井下火药库等进行永久性封闭。
至此,井下名职工,除名职工脱险外,共遇难人。
事故原因:第一,14井底车场翻罐笼没有洒水喷雾装置,附近煤尘飞扬非常严重,根据测量,这种飞扬煤尘已超过毫克/立方米以上,这就是14井翻罐笼附近发生爆炸的根本原因。
第二,明火严重,其中6号电机车火花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爆炸产生的高温和冲击波波及全矿井各处巷道,又引起许多有煤尘地方的连锁爆炸,造成全矿井受灾。各个巷道缺乏预防和处理灾害的各种安全设施,比如防火门、避难硐室、自救用具和安全出口,多数人员没有预防和躲避灾害的基本知识,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反风措施。井底车场爆炸时的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各巷道各采掘工作面,导致了全井受灾。
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矿井通风能力不足,现场管理混乱,也是导致这次事故众多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该矿当时实行“大破大立”,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被废除,现场管理混乱。井下进行电焊作业,明开关、明火信、明火爆破等违规现象严重,机电设备失爆严重。对煤尘危害认识不足,防尘规章缺失。从工作面打眼、装载、大巷装车翻煤,到原煤系统筛选,都没有防降尘措施,也没有设置防爆岩粉棚。
关于这起惨痛事故,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62年,但仍有下列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六零年,我的父辈他们正值需要上小学,实际上因为贫穷,很多人都没有去上小学。
估计那个时候,很多煤矿工人都没有小学毕业,甚至甚至没有上过小学。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培训很难开展。或许只是口头说说,简单介绍一下。
其次,关于粉尘爆炸,即使上过学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概念。
放在年9月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说清楚粉尘爆炸的相关知识?涉及粉尘危害的单位,都给员工培训了吗?
通过这个事故,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做安全培训的信心、决心。培训,必须用铁腕的手段和英雄的气魄推行下去。
对于那些工人们没有具体概念的安全隐患或风险源,我们可以采取让学员身临其境的手段进行培训。
比如借助常见的有关的事故图片、视频,甚至可以采用最新的VR技术,让工人感受粉尘爆炸的前前后后。如同经历了一场真实的事故。
再次,作为单位、企业等团队的一把手或CEO,要理性地、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第一优选项的安全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程序、制度、规章等等。
最后,硬件安全相关设备设施的投入不足。在笔者所在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可燃气体爆炸风险。
基层施工单位配备成本最大的就是可燃有毒气体相关的报警及防护设备设施,比如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硫化氢防护系统,呼吸系统等等。
配备成本排在第二的是消防系统的设备、设施、工具、材料等等。
在年的今天,再回首60多年前这起特大安全事故,吸取其中惨痛的经验教训,对于GDP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的工商企业安全管理,其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做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面对庞大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巨大压力,你只能一点一滴往前推动,如同曾国藩说的“耐烦”。
对于广大的读者,一是体会到祖国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的幸福生活,二是个人时刻对于安全风险隐患要保持警惕。警钟长鸣!#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