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爆破材料 >> 爆破材料发展 >> 我市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5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6月29日,刘经南、丁烈云、谢先启、余少华、姜德生等在汉院士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表示,将充分发挥院士领军作用,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助力武汉把科教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资源、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
推动武汉导航产业站上新风口
正研制下一代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授时芯片
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这也意味着全球卫星导航服务将迎来中国北斗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在一两年内,大家就可以在手机上使用高精度的北斗导航信号了,世界各地用户均可享受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各种高精度时空位置服务。
年,52岁的刘经南便带领团队参与了北斗卫星系统的相关工作。如今,刘经南依然活跃在科研教学双一线。刘经南院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和团队正在研制下一代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授时芯片。其团队承担的“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不断让北斗提升“视力”,通过地基增强和天基增强,可以实现时间精度为1个纳秒或者优于1个纳秒,实时位置可以精准到1个厘米,特定领域精度可以做到1个毫米。
刘经南推动武汉的导航产业站上新风口,目前,武汉已与北京和珠三角一起成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三大重地。
搭载有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的青桔共享单车,去年已在中国光谷上路;位于武汉的依迅北斗公司,自主研发的“互联网+北斗”建筑渣土智能化监管平台已投入使用。目前,武汉在导航产业技术上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从设计、封装到检验的全产业链,仅东湖高新区就拥有从事北斗导航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服务的单位近30家。除上游的梦芯和导航院外,中游的数据处理和运营支撑领域还有武大吉奥、中地数码等高技术企业;下游的应用服务中,有从事智能车开发的武大卓越、提供汽车导航服务的光庭导航等,武汉北斗产业规模还会进一步提高。(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通讯员高柯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打造“数字建造”体系
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正在带领团队从事“数字建造”的研究,他希望打造一个从定义到实践的“数字建造”体系,将这个体系运用到武汉的高质量发展上。
在丁烈云看来,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一样,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中国建造包括城镇化建设、桥梁、隧道等。武汉作为设计之都,与北京、上海不同,武汉更多的是工程设计,就拿桥梁来说,世界桥梁看中国,而中国桥梁看武汉。
丁烈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中国建造面向,一定是把数字经济引入建造行业。如北京大兴机场、上海中心大厦都是用数字技术提升了行业的施工水平,创造了建造的奇迹。“新基建”的特征是“数字基建”,“老基建”的特征是物理基建。
丁烈云说,助力“新基建”是指在“老基建”领域发展数字产业,如智能建造、智能建筑、智能基础设施、智能工程机械等,弥补“新基建”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和模式问题。“新基建”的巨大潜力在于支持新兴技术创造出应用场景,每个应用场景都会催生出一个新的产业以及新产业创造出的新就业岗位。例如5G技术提供了高速互联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如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在汉建设,就可以考虑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医院。(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通讯员王潇潇)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
聚焦一流服务需求
联合多院士进行科研攻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先启表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建(构)筑物拆除将逐渐形成专门的行业门类,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成为与建造业相平行的行业。
“目前,我省尤其是武汉市,在建(构)筑物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谢先启说,然而,虽然建(构)筑物拆除市场需求强劲,但尚存在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健全、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
去年江汉大学成立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全职引进谢先启院士担任院长,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首家专门进行建(构)筑物拆除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
谢先启表示,目前,他正与他的团队一起,联合中国工程院谢礼立院士、周福霖院士、任辉启院士等国内顶尖专家,在“建(构)筑物绿色拆除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城市重大爆炸灾害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土岩爆破工程中炸药能量高效利用”“铁路隧道钻爆法超欠挖控制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聚焦一流,为服务国家战略、解决社会实际需求做出努力。(长江日报记者张晟通讯员刘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
武汉要成为数字经济制度创新引领者
加快5G等前沿技术研发,抢占发展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少华说,武汉正以突出的优势,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多个维度成为“数字中国”的焦点。他认为,武汉要成为数字经济制度创新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基础设施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数据开放能力、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政策机制保障水平、资金保障水平和人才保障水平等“数字中国”指标中,做到力争上游。
“中国信科将借力5G‘新基建’,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提升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国际竞争力。”余少华说,中国信科集团正抓紧项目对接,力保5G承载网系统设备项目供货交付,抢抓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的增量机会点。
余少华表示,5G移动信息网络在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融合发展过程中,将逐步成为大国的一个核心基础设施和国家间竞争的一个制高点。他说:“面对新机遇,信息通信行业要加速提升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要以‘新基建’为契机,加快5G、下一代互联网、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核心器件和关键软件等前沿技术研发进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光纤传感技术
将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
喜欢搞研究的姜德生,年在学校一间石棉瓦搭成的车间里开始鼓捣光纤传感器,从此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坚持至今。姜德生在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创办了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姜德生光纤传感新技术如今普遍应用于我国大型桥梁、油库、大坝、隧道、电力等众多大型工程及重大装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让这项技术在中国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姜德生功不可没。
姜德生一手创建的武汉理工光科公司专门生产光纤传感器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上领先的光纤传感器企业,而且还带动了一批企业的发展。姜德生当年开始搞科研时,武汉一座桥梁的钢索出了问题,姜德生和团队经过努力,克服了光纤易折断的缺点,在世界上首次将光纤传感器嵌入了钢索中。靠着姜德生团队的独门技术,湖北一家钢索生产厂将这一产品打进了日本市场。(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通讯员朱可馨)